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案(完整版)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案(完整版)

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课程目标和基本原理,并掌握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音乐新课标的相关知识2.难点:认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一、该课程研究内容1、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2、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3、音乐教材的研究4、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5、策划、组织、辅导音乐活动等二、该课程研究任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激发音乐学习热情,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操作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特点;力求在关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践,调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力求使音乐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创作型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关键点: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三、该课程学习目标体现为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和教师职业意识,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为学习者的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师资质]四、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1、音乐教育研究方法2、音乐教育技术学3、音乐教育哲学4、音乐教育社会学5、音乐教育经济学6、音乐治疗学五、课本外的知识点:1、《音乐新课标》简介: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热潮。

《音乐新课标》是在总结我国近百年来音乐教育先进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制定的。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也要求教师们以开放、学习的态度来迎接改革。

2.《音乐新课标》研制背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学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1、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2、探讨学校教育的理论内涵,解读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念理清,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等。

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三)教学方法、手段:1、通过回答问题学习有关概念,同时测试学生是否理解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和校对;2、自学“课程标准”,结合中国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理念讨论、完成课后思考题。

相关教学内容:第一节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一、学校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一)学校教育思考:何谓教育?(请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考虑)何谓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学校教育体制由何而组成?(二)学校音乐教育的定义(P1)思考:何谓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及其组成部分是什么?关键词:活动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一)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1、概述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包含了哪些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关键词:行为变化表现和学习结果。

2、学校音乐教育目标音乐新课程目标内涵:以学生为本,强调过程与方法3、学段目标(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理念:1、定义(P4)2、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理念(义务+高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化(10)完善评价机制高中阶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三)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诸如审美活动、真善美等表述的认识或理解。

1、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2、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3、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4、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关键点:审美体验、开拓创造、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第二节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一、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支点(一)教育理论思考:教育理论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简要介绍教育基本理论的几种功能?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1、定义(P8)关键词:教育思想,理论体系2、教育基本理论的特征(1)实践性(2)社会性(3)历史性(4)多样性和借鉴性3、鉴于基本理论的功能(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二)20世纪教育理论的发展传统教育:赫尔巴赫为代表“新教育”的特点(P10)二、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一)国外:提高国民素质1.思考:1986年,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修订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中将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概括为那十条?谈谈你对哪一条或几条感受最深?为什么?(二)中国:改革之前:现存问题(非艺术化倾向+专业化模式等)改革之后: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宗旨、重点讨论:请看p.13倒数第二段,谈谈你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现存的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的看法?第二章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改革(一)教学目的:1、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的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2、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三)教学方法、手段:第一、二节以自学为主(要求:结合阅读,做出学习卡片)相关教学内容:第一节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节国外学习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卡片制作方法如下例:国外: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古罗马教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一、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置的。

雅典教育是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它的两种音乐类型是:①“表现勇敢的…. 振奋精神的和②表现温文尔雅的….柔和的调式。

”[关键点]通过卡片的制作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美学家的音乐美学理论的阐发与形成对音乐课程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等,达到对知识点地掌握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1.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对古代音乐课程发展的贡献:(1)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教育家西塞罗的后继者。

昆体良提出:课程应当包括文法、作文与写作、音乐、数学、体育与声调练习。

(2)针对古罗马长期轻视音乐教育的传统,昆体良提出音乐可以有益于演说家声音的柔和与动作的协调,因此是必需的学科。

昆体良对音乐课程重要性的论述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杜威的教学思想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调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流派。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个中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

在教学思想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第三节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以掌握要点为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从这时开始,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改革,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校。

1862年清政府受洋务派影响,开始建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文化机构和学堂,接着全国各地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

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是我国最早正式设立音乐课程的一所学校。

1902年上海的务本女塾、天津的严氏女塾相继成立,均设有音乐课程,并请日本人任音乐教师。

自此以后,音乐课程在中国逐渐形成规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直至高中均开设音乐课,普通音乐教育在建国初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学校的美育教育开始被忽视,音乐课时被削减。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

1992年,全国开始实行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小学重新修订了音乐教学大纲。

2001年,全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废除了音乐教学大纲,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音乐课程新理念,设计了新的音乐课程总体目标。

二、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学基本是师徒相传,代代相授的。

到了近代,由于学校的兴办及音乐课程的产生,音乐教学才真正走向正轨。

二十世纪初,学校的音乐教学是以乐歌的教学为主,1904年,沈心工出版了最早的乐歌教材《学校唱歌初集》,辛亥革命以后,音乐家李叔同也编写了乐歌教材《国学唱歌集》等。

自此以后,我国音乐教学就开始了教授歌曲为主的音乐教学方式。

1912年,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倡导美育思想。

他指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应适合学生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外国的教学方法;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他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不可一味崇洋。

他以独创的精神,提出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对后来我国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潮在全国的席卷,外国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我国不断引进,对于音乐教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一点从1923年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就可见一斑。

3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的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学时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说明,中小学音乐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