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商务策划091 15 肖育锦
[摘要] 庄子散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拟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予以探讨,一、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作为论证起点,将抽象玄奥的“道”描绘得可感可知。

二、语言生动,想象奇幻,洋溢着炽热动人的诗人气质;三、以文学的形式承载哲学的内核,达到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庄子寓言雄奇怪诞哲学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我独爱《庄子》(又名《南华经》)。

老子智慧,但太深奥;孔子正统,但太呆板;孟子善辩,豪气不足。

唯独庄子,飘逸,但却可感可知;浪漫,但又有血有肉;自然,却似不食人间烟火。

我喜欢庄子,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内容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而是他思维的角度独一无二,思想的表达行云流水,文章的构造浑然天成;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人人可从中看到美,但他的美只可把玩不可效仿。

郭沫若认为,大半个中国文学史都受到庄子的影响,此话并非言过其实。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在谈及庄子时,都不忘提一句,我们要吸收庄子散文中的精华,剔除庄子思想中的糟粕,以示自已是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对此,我很不以为然。

孔孟正统与老庄无为的对立是一对矛盾,以孔孟为基准点,老庄无为思想为糟粕,而以老庄思想为基准点,孔孟的“入世”又为糟粕,所以也就无所谓精华与糟粕。

做为时代的青年,我读庄子,是读得进去,也读得出来,“无为”不能理解“为什么事情都不做”,否则,将不得庄子思想之要领而使读书流于浅表。

澄清这一点,我便可以尽情欣赏庄子散文艺术的美而不需去思考意识形态的东西,以免有人说我这个年青人不求进取!
一、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作为论证起点,将抽象玄奥的“道”描绘得血肉饱满、可感可知。

《庄子》之书,大都是寓言故事,虚构成分居多。

寓言故事,一般都具有寓意深刻,含蓄蕴藉,生动形象,娓娓动听的特点。

庄子在向世人传达自已的“道”的同时,将寓言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庄子的笔下,寓言可以明“天道”。

以寓言明“天道”。

寓“天道”于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和小寓言是庄子阐明自已哲学观点的主要方法。

《齐物论》中庄周梦蝶寓言,古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成为不少文人骚客创作的题材。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此时,庄子已经进入"物化"境界。

他感到舒适愉快,竟然忘记自己是现实存在着的庄周。

可是,当他忽然觉醒时,又感到自己还是庄周,因此,便惊疑万状,不得其解,发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感叹。

事实上,“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所谓“物
化”,按照庄子的观点,这就叫“大道”时而化庄周,时而化为蝴蝶,万物齐一的“物化”现象。

《至乐》篇写滑介叔左肘生瘤的寓言故事,与庄周化为蝴蝶,同样都是“物化”现象。

死生同状,万物为一,这是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二、语言生动,想象奇幻,洋溢着炽热动人的诗人气质
庄子散文具有强烈的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味。

在先秦诸种,《老子》是具有哲理性的散文诗,文句简短,颇有韵味。

《论语》只是一种语录体文字,文字呆板,缺乏诗意。

《孟子》篇幅较长,长于叙事,善于雄辩,言辞丰富,笔锋犀利,作为先秦散文,已经蔚为大观。

庄周与孟轲,同为战国早期人,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无论在气质和个性方面,都与孟子迥然不同。

严格地说,孟子书生气很重,只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庄子富于幻想.胸怀坦荡,直言不讳,具有炽热的诗人气质,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典型的知识分子。

因此,庄子的散文,并非是一般的散文,它具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生动抒情,轻快、活泼,令人喜爱,富有无穷的韵味。

如《逍遥游》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在宥》篇写广成子斥责黄帝说:“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天地》篇:“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凡此等等,真是如诗如画。

作者经常以诗人的笔触,用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语言,用长短句对称的笔法,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抒发其炽热的情怀,唱出悦耳动人的歌声。

其中,意蕴深邃,饱含哲理,又令人索解不尽。

三、以文学的形式承载哲学的内涵,达到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庄子文章,有一个华丽的外表,仅这一个外表,在这个精美绝伦的外表之下,还赫然矗立着一个璀璨的哲学内核——得道、恬淡、无为。

总结庄子的哲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概括: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

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

庄子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

主要论点: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人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

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

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受自身形骸与观念的束缚。

与道为一。

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

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

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相对主义的认识的方法,即“齐物”的方法,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立的自
由世界。

一是直觉体验的方法,即“体道”的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不用语言和概念,以达到与道为一的直觉体验,摆脱哀乐情绪的干扰,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从纯文学角度来衡量,《庄子》表现了高超的“写生”和营构“境界”的能力。

他既是抒情的天才,又是一位写生的妙手。

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

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融的机体,便是“大家”的极致,只这一点,便足以注定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也是我欣赏中国文学史时选择庄子的理由。

当然,凭我现在仅有的一点浅见,还不足以对庄子进行深入的剖析,庄子汪洋辟阖的思想,仪态万方的文辞,注定让后人难于驾驭。

就让我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做为全文的结束:“如果你要的是纯粹的文学,在庄子那素净的说理文的背景上,也有着你看不完的花团锦簇的点缀——断素,零纨,珠光,剑气,鸟语,花香——诗,赋,传奇,小说,种种的原料,尽够你欣赏的,采撷的”。

[注释]
①《秋水》,《南华经》,周苏平张克平译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②《肱箧》,《南华经》,周苏平张克平译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③《则阳》,《南华经》,周苏平张克平译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④《天地》,《南华经》,周苏平张克平译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⑤《天下》,《南华经》,周苏平张克平译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⑥《知北游》,《南华经》,周苏平张克平译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⑦闻一多:《庄子》,《新月》第2卷第9期,192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