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的演变》示例_高三语文教案教法展示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
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
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
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
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
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
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
(贺知章《回乡偶书》)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鲁迅《灯下漫笔》)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
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设计B)教法展示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
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
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习二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
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
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
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
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教法展示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习二。
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
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
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
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
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
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
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
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教案点评围绕语言的演变这个中心,课文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时仔细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实际运用,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层次,了解古今语言的演变规律。
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likegang《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前期作品,写这篇游记时他正在舒州通判任上,才三十四岁,政治舞台上还没有露头角,但已有与山争险、与海争深的志气。
本文名为游记,其实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
”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
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
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
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粗看全文,会觉得前边记游,后边抒感,两大部份界线分明,几乎可各自独立成篇;但如认真琢磨,就会发现其结构是十分紧凑的。
这可从文章的布局上得到证明。
我们先从整体来看,前边的记游是为后边的感慨和议论提供形象根据,为它服务;反过来,后边的抒感又揭示了记叙的意义和作用,赋予记游以一种特定的思想意义。
这样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足。
而后段开头的“于是予有叹焉”,正是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前后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再从各个自然段间的关系看,除了末尾两小段记同游者和.写作年月日外,主要四段的安排是,一、四相呼应,一、三相呼应。
第一段引出“华”字的“音谬”,第四段则应“音谬”,对“后世之谬”抒发感慨,提出必须“深思而慎取”的劝勉。
以二、三两段而论,写前洞是为后洞的幽深难“穷”作陪衬,而两洞的叙述又作为第三段的张本。
第二段记前洞的“其下平旷”和“而记游者甚众”,记后洞的“窈然”“甚寒”和记游者之“已少”“又加少”,则是与第三段中“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遥相呼应。
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概括。
至于第三段的“世之奇伟……常在于险远”,实因前段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而得到启发,加以引申发挥。
最后,这两段末了都在“悔”上作结,也显得作者在布局上的精心安排。
综上所述,可见决非任意凑合之作可比。
文章结构的严密还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和详略安排上。
可以这样说,文中所用题材都是围绕着所要阐明的道理的。
因而其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
凡与所提的中心论点有关的就写得详一点,反之,就简略一点,甚至干脆不写。
试看作者对褒禅山、华山洞的景色就不作具体详尽的描写,对登山探洞的动机,所作准备和当天气候等一般游记常写的内容略而未提,而在头段中却用大半文字写与华山的“华”字直接有关的内容。
这一处理显然是为后文说明“深思而慎取”的必要性预下伏笔。
但这一点又与全文中心论点无直接关系,所以第四段只用不到五十字带过。
第二段写前后两洞更是详略分明。
后洞较详着笔,其实也只着重于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下的经过情形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的悔恨,而洞内所遇却未着一字。
警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异常简括,用连锁句式强调洞“深”、进“难”、见“奇”三者间的因果关系,以便为后文“非有志不能至也”这一观点提供依据。
这样,有详有略,详略完全服从于思想内容的需要。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段。
它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论述。
文章作在“至”和“悔”上。
先说“至”。
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
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
最后又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
这正是作者的所谓“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总览全文,尽管作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古文观止》评语),但除为说理者外,实无多余之笔,因此显得章法谨严,无隙可击。
《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
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生: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
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
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习: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