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巩固〕
1.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
2.水是( )①单质;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纯净物;⑤氧化物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课题
课题2分子和原子
备课时间
课时
2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探究、归纳
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
1、水资源的现状、分布;2、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用品
教学设想
通过自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初步懂得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拓展延伸
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海水的淡化等。
(提出问题)①②③,(引出思考)④。
学者观点和现代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一、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说明物质是可分的)。
二、分子等粒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等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探究)P40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用次性质解释前面的3个问题)
3.明确:
4.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六、说明:
1.对于分子:①从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来看,分子是不可分的;②从化学反应的实质来看,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③物质的物理性质不是由单个分子所能体现出来的。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再分;
②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
1.看书:家庭用简易过滤桶的构造。
2.参照过滤桶构造,用可乐瓶自制简易过滤器。
3.P58 1、2、3、
4.预习课题4爱护水资源。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课题4爱护水资源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
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为适合各种不同的需求,实验、工业、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是用不同的方法将天然水经过净化的。那么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呢?
引出课题。
〔授新〕
(沉淀)
(过滤)
(吸附)
(硬水、软水)
(蒸馏)
(板书)课题3 水的净化
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
一、沉淀:
1.静置沉淀:水中存在的固体小颗粒用静置的方法达到固液分层。
2.吸附沉淀:如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水中悬浮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导思,探究
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4.物质分类知识的小结:
5.说明:元素一般用于描述纯净物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一般用于描述物质的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明确结论。
体验验证过程。
(需要介绍)
认识分析方法。
〔小结〕
本课题主要是利用水的电解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水电解的实验探究要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掌握物质的组成的描述,单质、化合物的区分方法。要学会鉴别、检验氢气和氧气。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如50ml酒精+50ml水<100ml溶液。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三、明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讨论:P51
1.前者是物理变化:变化前后是同种水分子;后再是化学变化:变化前后是不同种分子。
2.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四、分子的概念:(由讨论1引出)
6.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是水元素组成。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7.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作业〕
1.P49 2、3;2.预习课题2分子和原子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拓展延伸
1.渗透化学反应的实质。
2.物质由元素组成。
板书设计
课题1水的组成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燃烧
通电↓↓
水(H2O)———→氧气(O2)+氢气(H2)
化合物单质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怎样的物质是混合物、纯净物,试举例说明。
温习、引新
二、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A.活动与探究:(对比实验)
1.沉淀的过程。
2.制作过滤器。
3.进行过滤操作:
4.对比效果。
B.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三、吸附:水中存在的已溶解的有些杂质如色素、臭味等可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物质进行吸附而除去。如可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臭味。(吸附性是物理性质,吸附过程是物理变化)
3.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①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相应的分子保持。
②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相应的原子保持。
4.分子和原子不能简单的比较大小。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
〔小结〕
(略)
〔巩固〕
P53 1、2、
〔作业〕
1.P54 3、4
说明:关于硬水和软水:
1.概念:①硬水;②软水。
2.区别:(操作、现象、结论)
3.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
②蒸馏水用蒸馏的方法制取。
四、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又冷凝成水。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1.装置:
2.主要操作步骤:
〔小结〕
看总板书
〔巩固〕
看书。
〔作业〕
教学设想
问题引人、活动探究、硬水软水、小结梳理。
拓展延伸
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
一、沉淀: 三、吸附:
二、过滤: 四、蒸馏: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怎样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温习。
〔引新〕
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纯水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而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图3-14
板书设计
课题4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从储量上说水是丰富的。
2.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水是短缺的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水资源
2.防止水体污染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
2.污染空气的有害全体物质主要有哪些?
温习。
〔引新〕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爱护
引出课题。
〔授新〕
(过渡)
(概况)
(储量)
(淡水)
(过渡)
(爱护)
(方法)
(节水)
(防污)
(概念)
(污染源)
(防污)
(板书)课题4爱护水资源
(说明)从两个方面来了解。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水资源的概况)
(自学)(总结)
1.从储量上说水是丰富的。①②③
(自学)(总结)
2.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水是短缺的。①②③④
〔巩固〕
阅读:P63、调查与研究;
〔作业〕
1.P64 1,3;2.课外学习p65拓展性课题;3.试着总结第三单元。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复习课
主要教法
回忆、总结
教师
教学目标
1.回忆所学知识点,加深理解。
2.引导探究学习,改善人知结构。
教学重点
①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②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③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2.预习课题3水的净化。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课题3水的净化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问题、探究
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重点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过滤和蒸馏等操作技巧。
教学用品
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肥皂水、纯净水、浑浊河水、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等。
6.说明:①水由水分子构成;②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