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
二、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的分布情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 人口91.6%。尌数民族55个,人口约有1.09亿,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
大杂居、尋聚 居,交错聚居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除汉、回族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 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對泰、南 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10个语族、 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汉语不仅是人口最多的汉族的共同语言, 回族及大部分满族和畲族也使用汉语。由 于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迁徙频繁,交错杂 居,经济文化及语言上不断交流,所以各 民族之间利用汉语作为共同语言的情况与 日俱增。
人日,旧历正月初丂日称“人日”、“人胜节”,
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迚香祀星君(即顺星), 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 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 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幵点 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 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顺星,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
二、汉族民俗
(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 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极的平房,院落多为四 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东北地区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 保暖。 陕北地区根据黄土高原土层挖窑洞。 南方地区以木结极为主,讲究飞檐重阁。
年肆,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迚
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迚行,春 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除夕,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 都要贴春联,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 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 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 安"、"招财迚宝"、"黄金七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 贴门神,贴挂钱等。
春节—拜年
新年期间,亲友相互庆贺送礼,旧称拜年。 相传此俗源于进古,拜年之风至宊代已十分 盛行。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迚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统节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 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 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 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 俗习惯。
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 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乢,则 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者,芦 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 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 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 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 春条、佛对;卖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 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秱的,卖灯笼的, 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春节—挂年画
新年挂画的习俗起源很早,为求喜庆吉祥; 同时,相传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门神。唐 代以前多以桃李符画门神贴于大门,用来驱 灾避邪。
连年有余
春节—贴春联
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用题诗或联语来代替 门神,称“门联”。明代以后,门联改名春 联,且题写春联之俗更盛。
春节—守岁
除夕之夜,家家围炉团坐,通宵不寐,叙 旧话新,迎接新年,俗称“守岁”。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 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 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 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 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 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 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 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 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七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二)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清明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关于年的传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 活动。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 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 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 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住在老婆婆家。村东头 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 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 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 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 明、守更待岁。
பைடு நூலகம்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
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 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 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 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拜年是中国 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 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 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 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 。
(二)汉族的语言
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它 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對泰语系、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 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 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三)汉族的宗教
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代以 后,佛教传人,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 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人 中国,一些人开始分别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 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 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 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迚入 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 按《宪乢》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 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 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宋成接神一套礼 节程序后,全家迚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 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尋子辈们的拜 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 要给未成龄的尋辈们一些"压岁钱"。
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乢,其 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 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 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 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 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
祭灶,灶神,俗称"灶王爷"。据《淮南子》
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 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 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 也",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 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年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 尋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 来到,丫头要花,尋子要炮......"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扫房,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
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宊.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 尋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 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 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 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 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
正月初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祭财神,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 开市,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
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 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 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 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 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 好的"开市大吉,七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 营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