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章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物质的来源及稳态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略)二、酸碱平衡的调节当体内H+负荷增加时是靠各种缓冲系统及肺肾的调节作用来维持体液的pH相对稳定。

(一)体液的缓冲作用1、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在细胞外液中有: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NaPr/HPr2、细胞内液的缓冲作用在细胞内液中有:KHCO3/H2CO3,K2HPO4/KH2PO4,KPr/HPr,KHb/HHb,KHbO2/HHbO2在血浆和红细胞中,分别以碳酸氢盐缓冲对及血红蛋白缓冲对,氧合血红蛋白缓冲对为主,其中以碳酸氢盐缓冲对的缓冲能力最强。

挥发酸:H2CO3可以变成气体的CO2从肺排出体外,称之为挥发性酸。

固定酸:不能由肺排出体外,必须由肾从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质,称为固定酸。

如S042-、HPO42-、乳酸、有机酸。

体内挥发酸主要由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中的Hb缓冲对缓冲。

固定酸能被所有缓冲系统包括碳酸氢盐和非碳酸氢盐(Buf-)所缓冲。

(二)肺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重点】肺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和CO2排出量来实现的。

肺泡通气量是受呼吸中枢的控制。

延髓的呼吸中枢接受来自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信息。

(三)肾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肾主要调节固定酸,通过排泌H+和NH3重吸收HCO3-达到排酸保碱的作用。

1、近端肾单位的酸化作用(HCO3-的重吸收)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基侧膜和管腔膜上各有转运蛋白或称载体,承担离子转运。

在基侧膜上还有钠泵,能主动转运Na+。

近端肾单位的酸化作用是通过近曲小管Na+-H+交换完成的。

Na+-H+交换的结果是伴有HCO3-的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向管腔分泌1moL的H+,也同时在血浆增加1moL的HCO3-,即每进行一次H+-Na+交换,就有一个HCO3-重吸收入血。

2、远端肾单位的酸化作用(磷酸盐的酸化)远端肾单位是由皮质升支粗段末端的致密斑开始的,包括远曲小管、连结段和集合管。

远端肾单位的酸化作用是集合管闰细胞,又称泌氢细胞承担。

远端肾单位泌H+到集合管腔后,可将管腔滤液中的碱性HPO42-变成酸性H2PO4-,使尿液酸化,即磷酸盐酸化。

H++HPO42-→H2PO4-远端肾单位与近端肾单位酸化作用不同点在于:①远端肾单位H+的排泌是由管腔膜H+-ATP酶泵介导的,近端肾单位H+的排泌是由管腔膜Na+-H+交换转运蛋白完成的。

②远端肾单位泌H+不能转运Na+,近端肾单位泌H+同时转运Na+。

③远端肾单位HCO3-重吸收是由基侧膜转运蛋白以CI-—HCO3-交换方式逆向转运完成的。

而近端肾单位HCO3-是由基侧膜转运蛋白以Na+-HCO3-同向转运至血循环的。

3、NH4+的排出(铵盐的形成)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是产生的NH4+的主要场所。

随着酸中毒的加重,不仅近曲小管泌NH4+增加集合管泌NH3也可增加并与尿中H+结合成NH4+,NH4+在管腔中与CI-结合形成NH4CI,从尿中排泄,即铵盐的形成。

可见NH4+的生成和排出是pH依赖性的,酸中毒越严重,尿排NH4+量越多。

总之,HCO3-的重吸收,磷酸盐的酸化,铵盐的形成是肾脏排酸保碱功能的三个基本环节。

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肾小管细胞上述活动实现的。

三、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血液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HCO3-]和[H2CO3]的浓度比值,三者参数的相互关系可用酸碱平衡公式(Henderson-Hassalbach)表示:第二节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一、pH pH是指H+浓度的负对数, 即pH = -Lg[H+]正常人动脉血pH值为⒎35~⒎45。

如果pH <⒎35为酸中毒,pH >⒎45为碱中毒。

pH是由呼吸因素和代谢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果pH在正常范围内,可表明有以下三种情况:① 酸碱平衡正常.② 虽有酸碱平衡紊乱,但已完全代偿.③ 同时存在着酸中毒和碱中毒,且两者作用相互低消的结果.二、PaCO2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是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4.39~6.25Kpa,平均值:5.32Kpa由于PaCO2=PACO2,因此PaCO2是反应酸碱平衡呼吸性因素的指标如果PaCO2>6.25Kpa,反应肺泡通气不足,有CO2潴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

如果PaCO2<⒋39Kpa,反应肺泡通气过度,CO2排出过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但是在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经呼吸代偿后,PaCO2也可以分别降低或升高。

三、SB(Standard bicarbonate)SB是全血在标准条件下(37~38o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用PCO2为⒌32Kpa气体平衡)所测得的血浆HCO3-的含量。

正常值:22~27mmol/L,均值:24mmol/LSB是反映酸碱平衡代谢性因素指标(见表4-1)。

如果SB↓,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SB↑,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但是在呼吸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时,经肾脏代偿后,SB也分别降低或升高。

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血浆HCO3-的含量。

AB受呼吸和代谢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见表4-1)。

正常:AB=SB。

AB的意义在于:①AB与SB差值反映了酸碱平衡呼吸性因素的指标。

呼吸? 代谢-代谢=呼吸因素如果AB>SB,表明有CO2潴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

AB<SB,表明有CO2呼出过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②两者数值等同升降,是反映酸碱平衡代谢性因素指标AB↓=SB↓代谢性酸中毒AB↑=SB↑代谢性碱中毒四、BB(Buffer Basc)BB是指血液中一切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

BB=[HCO3-]+[Hb-]+[Pr-]正常值:45~52mmol/L,均值:48mmol/LBB反映酸碱平衡代谢性因素指标(见表4-1)BB↓代谢性酸中毒BB↑代谢性碱中毒但是在呼吸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时,经肾脏代偿后,BB也可分别降低或升高。

五、BE (Base Excess)BE是指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pH7.40时所需酸或碱的量。

正常值:0±3mmol/L BE是反映酸碱平衡代谢性因素指标。

(见表4-1)在代谢性酸中毒时,需用碱滴定,表明有碱缺失,用-BE表示。

在代谢性碱中毒时,需用酸滴定,表明有碱过剩,用+BE表示。

如果BE负值增大(-BE↓),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如果BE正值增大(+BE↑),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但是在呼吸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时,由于肾脏的代偿作用,BE也可分别负值增大或正值增大。

六、负离子间隙(Anion Gap AG)【重点】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根据血浆中阴阳离子总数相等的原则列出下列等式:[Na+]+Uc=[CI-]+[HCO3-]+UA移项后:AG=[Na+]-([CI-]+[HCO3-])=UA-Uc=140-(104+24)=12mmol/L正常值:10-14mmol/L,均值:12mmol /LAG增大:肾功能衰竭时HPO42-、SO42-、在体内潴留有机酸如乳酸,酮体在体内生成过多以及水杨酸中毒、甲醇中毒使外源性阴离子积存。

AG>16mmol/L作为判断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的界限。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代谢性酸中毒是指原发性[HCO3-]减少而导致pH下降。

【重点】(一)原因1、HCO3-直接丢失过多:2、固定酸产生过多(1)乳酸酸中毒(2)酮症酸中毒3、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1)水杨酸中毒(2)含氯的成酸性药物摄入过多,如氯化铵,盐酸精氨酸;盐酸赖氨酸。

4、固定酸排泄障碍(1)严重的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2)轻度、中度肾功能衰竭5、血液稀释稀释性酸中毒6、高血钾高钾性代谢性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二)分类★根据AG是否增大可将代谢性酸中毒分为两大类: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和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重点】1、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见于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水扬酸中毒,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时体内固定酸排泄障碍,硫酸、磷酸等在体内蓄积的情况。

此型酸中毒的特点是AG值增高,而血氯正常。

基本发生机制是除含氯以外的固定酸产生过多, 或肾排H+障碍而导致血浆中固定酸增多,消耗了HCO3-,而血氯无明显变化。

这部分酸根属未测定的阴离子,所以AG值增高,而血氯正常,又称为AG增高型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见于消化道直接丢失HCO3-,轻度或中度肾功能衰竭,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及含氯的酸性盐摄入过多的情况。

此型酸中毒的特点是AG正常,而血氯增高。

当HCO3-浓度降低,而同时伴有Cl-浓度代偿性升高,则又称为AG正常型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及细胞内液的缓冲作用(1)血液的缓冲作用(立即)H+ + HCO3-→ H2CO3→ H2O + CO2↑H+ + Buf-→ HBuf(2)细胞内液的缓冲作用(2-4h)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量增加。

几分钟即可出现。

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肾脏排酸保碱功能增强。

3-5天才能以发挥最大效应。

★4、血气分析参数变化【重点】(四)对机体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重点】(1)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与继发性高血钾有关。

因H+升高后,H+进入细胞内增加,使K+逸出细胞外。

另外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增多,泌K+减少。

重度高钾血症时,由于严重的传导阻滞和心肌兴奋性消失,可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

(2)心肌收缩力减弱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制:①H+可竞争性抑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亚单位结合,影响兴奋-收缩偶联;②H+可影响Ca2+内流;③H+可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Ca2+。

(3)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尤其以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最明显,使血管容量不断扩大,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2、中枢神经系统【重点】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抑制,严重时出现嗜睡、昏迷。

发生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当pH降低时,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使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引起中枢抑制。

② 酸中毒还影响氧化磷酸化导致ATP生成减少,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

二、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而导致pH下降。

【重点】(一)原因凡能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使体内CO2潴留和PaCO2增高因素,均发生呼吸性酸中毒。

可见于: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肌麻痹3、呼吸道阻塞4、胸廓疾患5、肺部疾患6、呼吸机使用不当(二)分类呼吸性酸中毒按病程分为二类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急剧发生的CO2潴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