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 Riordan(2000)提出一个关于同质性的整合 模式
– 表层(surface-level)与深层(deep-level)特 性的相似性,通过影响人际互动这一中介机制, 进而影响个体效能。
团体中的个人 实际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知觉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爱的三角理论(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迷恋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亲密+激情+承诺)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空洞的爱 承诺 (只有承诺)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相似/吸引(similarity/attraction)
– 认为人口统计变量、态度及价值观等的相似性, 会提升人际的吸引与喜欢。即,由于个人之间 拥有相似的背景,具有共享的价值或相同的生 活经验,而容易产生互动,并强化彼此之间共 有的态度与信念。 – 相似形式相互吸引的主要来源,而高度人际吸 引的结果,则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频繁、 更容易产生高度的社会整合,并拥有维持团体 连带的高度渴望。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 人类学家Barbes(1954)是最早运用社会网络概念的学 者,他在对挪威某一渔村进行社会结构研究时发现: 从正式社会结构(社会阶级、职业、地位等)的角度, 无法了解整个渔村的社会结构;反而在以友谊、亲属 及邻居为关系基础,所形成的交会、工作、区位之非 正式、私人性互动网络,才能反映出整个渔村社会的 实际运作状态。
• 特定的童年经历∶如父母离异 • 自尊∶低自尊自信、不愿承担交往风险,而社会 关系不如意反之使人孤独 • 已婚不易孤独,但不包括不满意的婚姻 • 穷人比富人易孤独,休闲活动少,不易保持与他 人联系 • 年龄∶
– 青少年、年轻人易感孤独,老年人最低 – 18以下,79%;45-54,53%;55以上37% (Parlee,1979)
• 关系连带建立与整合的基础
– 同质性(homophyly)或相似性(similarity) – 相似性包括:外在属性、态度、行为偏好及价 值观等的雷同 – 外显背景(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 身份标签等)或态度相似的个体,容易相聚在 一起,经过互相影响的过程,使得彼此间的兴 趣、喜好、价值观等有更相似的倾向。
2 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
• Simmel
–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 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即为社 会网络关系。 – 当个人进入网络时,他不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 个点,而是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到现在的网络。 – 进入网络中的人们受到网络的约束,进入越多, 约束越多;同时,一个人主动参加很多群体的 时候,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的个性。
2 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
2.1 人类的亲和动机
• Atkinson(1954)、McAdams(1980)认为, 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
– 亲和需求(the need for affiliation)
• 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 亲密需求(the need for intimacy)
• 成人/青少年被试 随身携带呼机 早-晚 呼叫几次 填问 卷 在做什么 是否一个人 • 结果∶几乎3/4的非睡眠时间都和他人在一起
人际关系的作用(Wiess,1974)
• 依恋:形成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舒适感。 • 社会融和:具有相同利益和态度的感觉。提供伙 伴关系和从属感。 • 价值确定:与他人关系助己评价自己有价值、有 能力 • 稳定联盟感:需要时有人会帮助的认知。 • 指引:向顾问、老师、医生、朋友及其他人寻求 意见 • 照顾他人的机会: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现, 给自己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 其他好处-身心健康(单身与寿命)
第八讲 社会关系
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
Social thinking •How we perceive ourselves and others •What we believe •Judgments we make •Our attitudes
Schachter(1959)的实验
• 结果
– 在高度焦虑时,人们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而 在低度焦虑的情况下,人们却更愿意独自等待。
2.2 为了克服寂寞
• 寂寞(孤独感)
– 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成分时所引起 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分为:
• 数量缺陷∶朋友少,达不到期望数 • 质量缺陷∶关系肤浅,达不到期望程度
社会归类理论
• 社会归类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 根据社会归类论及社会认同论的逻辑,个人会通过与 他人进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来维持个人 的自尊,并满足个人的自尊需求。为了方便进行比较, 个人必须利用显著的特性,将自己与他人归于不同的 社会类别,并通过此一自我归类的例程来界定自己。 此历程使得个人能够从社会认定来定义自己,让个人 觉得自己属于某一社会类别或某团体的一员,以有别 于其他团体的成员(Tajfel & Turner, 1986)。
中介机制 喜欢/吸引 社会认同 社会归类 •刻板印象 •偏见 •绩效压力 行为整合 •冲突 •沟通 •凝聚力 •社会互动
效能 组织承诺 离职意愿 离职/缺勤 决策 工作满意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绩效
部门、工作团体、计划团队、产业、 组织、高阶管理团队、权力结构等
图:与他人相似性对个人效能的影响(Jiordan,2000)
1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
• 社会网络
– 一群组的点(包括个人或组织),透过一套特 殊形式的社会关系(如友谊、买卖、相同的会 员身份等)所形成的连结。 – 一组连结着一组行动者的社会关系。 – 三个要素
• 行动者(actors),即结点(nodes • 关系内容:亲密、支持、交往、咨询等。 • 关系连带(tie)
个人特质
接近性 影响人际 吸引的因素
相似性
熟悉性
互补性
5 亲密关系
• 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 零接触→知晓→表面接触→共同关系
• 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这 种关系即为亲密关系。
爱的三角理论(Sternberg,1986)
(-)
•团队吸引力 •承诺 •满足成员需求 •社会整合 •问题解决 •执行能力
图:成员歧异度对团队历程及绩效影响的整合模式(Williams & O’Reilly,1998)
• 规范性成分
– 指在社会网络或关系连带中,支配行动者行为的规则、 责任及制裁。 – 规则及责任决定并指导了互动行为;制裁则加强了责 任的作用 – 信任与互惠是社会网络中最重要的规范。Coleman (1990)认为密集的网络代表了更为互惠的关系,这 些关系进而提升了信任。换言之,一个基于信任的网 络,可以进一步促进行动者间的相互责任、规范及制 裁,从而赋予行动者更大的权力(power)。这种权力 类似于Raven(1959)的奖赏权、专家权及参照权, 前两者展现在资源的拥有与控制上,后者展现在对他 人态度与行为的态度影响上。
White, Granovetter等人的社会网络理论
• White, Granovetter等人
– 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连结,视为客观 存在的社会结构,并分析这些连结对人与组织 的影响。经济活动是镶嵌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 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理 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内容和形式。 – 该观点有别于地位结构的网络结构观,并不强 调个体的特征,而着重于个体于其他个体间的 关系,并根据互动关系区分成种种不同的网络;
Schachter(1959)的实验
• 实验程序
– Schachter告诉女性被试,她们要参加一项电击 如何影响生理反应的实验。 – 在“高焦虑”组里,被试被告知电击很痛但不会 对她们造成伤害;“低焦虑”组的被试则被告知 电击就像打针一样只有一点痛。实际上她们不会 受到电击,实验者只是想让被试相信自己不久将 会受到这样的电击。 – 之后,Schachter告诉被试由于实验用的仪器还 没有装配好,请她们等10分钟。并且告诉被试她 们可以自己单独等,也可以与其他被试一起等。
• 所有爱3部分组成∶
– 亲密∶感到亲近、相互关联。包括对爱人赞赏、 照顾爱人的愿望 核心 – 激情∶爱情关系带来的强烈情绪体验的驱动力。 外表吸引力、性吸引力最显著 需要得到关爱、 照顾;需要满足自尊;需要控制等动机 – 承诺∶2含义。短期内∶指爱一个人的决定。 长期关系∶维持这种爱的承诺 最理性的成分
基本理论
对团队历 程的影响
调节变量
对团队绩 效的影响
任务互依性 信息与决策 (+) •认知历程需求 •增加问题解决视野 •精细的分析 •问题解决能力 •增加信息获得能力 •较佳的信息使用 (+) (+) 社会归类 (+) •内团体/外团体偏差 (+) •冲突 团队成员 •沟通困难 歧异度 •刻板印象 •党派之争 •认知偏差 (-) 相似/吸引 •吸引力 •喜欢 •自我确认 (+) •团结 •有效沟通 •凝聚力 (+) 共同目标 与 集体文化认同
• White, Granovetter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