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精炼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精炼版

1.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名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

历史研究表明,伴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2.城市发展过程、演化过程:当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剩余产品使私有制成为可能,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发祥地,尽管城市产生的年代有先有后,但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相同的。

3.城市化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4.城市的基本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5.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产业结构,集聚密度与规模,人口规模,生产效率,职能差异,文化观念差异,景观差异,物质形态的差异6.霍华德理论: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现有大城市所产生的各类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够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7.城市规划编制阶段划分: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正式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意见,作为总体规划的依据。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各自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

8.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作用: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作用a.宏观经济条件调控手段b.保障社会公共利益c.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d.改善人居环境特点:a.城市规划工作是综合性技术工作;b.城市规划是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c.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d.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工作。

E.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9.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9.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4)综合效益原则;5)城乡整体协调原则;6)安全原则;7)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10.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任务与内容:任务: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城市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

城市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

内容:(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a)文字说明: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原则确定规划期内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提出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的意见。

b)图纸: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500,000~1/1000,000,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和风景名胜区。

城市现状示意图:图纸比例1/25,000~1/50,000,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1/25,000~1/50,000,标明城市规划区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

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

规划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c)专题研究报告:在大纲编制阶段应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撰写专题研究报告。

例如人口规模预测专题、城市用地分析专题等。

12.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程序:1)直辖市城市总体规划。

由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附审议意见及修改情况一并报送国务院审批。

2)城市总体规划。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附审议意见及修改的情况,并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送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附审议意见及修改情况一并报送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3)镇总体规划。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附审议意见及修改情况一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附审议意见及修改情况一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4)乡规划、村庄规划。

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13.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近期规划是总体规划一个组成部分,应对城市近期内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年至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年至5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2.中心城区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3.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主要内容如下:(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