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魏月琴
(大同市新荣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西大同037002)
!

要:诸葛亮是
《三国演义》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具有忠、智、勇性格特征的传奇人物。

关键词:诸葛亮;忠君;睿智;刚勇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353(2006)04-0038-02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魏月琴(1964-),女,山西大同人,中专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通过魏、蜀、吴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并且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在120回的
《三国演义》中,几乎有一半的文字涉及到诸葛亮,其中专门描写诸葛亮的事迹就达30余回。

作者以其独道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忠贞不渝的操节,匡世不凡的智慧,有口皆碑的刚勇。

纵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言行,无论是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还是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等等,无不体现了他忠心不二的为国之心,出神入化的奇才大略和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一是“忠”。

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忠贞不渝,二是对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是对国家的忠诚不二。

诸葛亮自出山之后,表现最多的是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

这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旷世才学和对刘备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立志兴汉的理想,在刘备犭虎亭失败,驻扎白帝城时,托孤于诸葛亮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短短几行字,让读者一看就见诸葛亮之忠。

孔明言出必行,至死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幼子刘禅,一片耿耿忠心全寄于后主之身。

这在其《出师表》中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深知幼主不谙国事,深恐辜负了刘备,详尽地叙述了治国之道,并且周密地安排了内外文武官僚管理蜀中之事,苦口婆心之意溢于言表。

诸葛亮之“忠”还表现在对国家,也就是当时的蜀汉王朝方面。

他庶竭驽钝,亲自带兵深入蛮荒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

刘备死后,仍忠心耿耿扶佐后主。

在第101回中,描写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上表奏请伐魏,了却自己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愿望。

再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正如其言:“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管诸葛亮匡复汉室的雄心没有实现,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赢得了千百年来后人的无限敬仰。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二是“智”。

诸葛亮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隆中决策起,诸葛亮体现更多的是智慧。

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后,充满斗争的信心,对未来的胜利坚信不移。

此时的诸葛亮敢藐视任何敌人,处处表现着无穷的智慧。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谙兵法,料事如神。

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

赤壁鏖兵,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集中表现。

他孤身入吴,和东吴上下各方面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

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分为睿智、机智和奇智三种类型。

诸葛亮的睿智首先表现在他凭着自己的博学,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著名的
“隆中对”。

其次是他善分析对手的心理,新野城从地势来看,不宜用火,曹操亦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连番采用火攻,但诸葛亮又一次采用火攻而大获全胜。

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又一次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这一切,都是他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DATONGVOCATIONALCOLLEGE
VOL.20NO.4DEC.2006
38--
睿智的表现。

诸葛亮的睿智还表现在后来的“计捉张任”、“智取三城”、“陇上妆神”等章节中,尤其是鱼腹浦“巧摆八阵图”,更是令后人叹为观止,不能不被诸葛亮的超世智慧所折服。

综上所述,可见诸葛亮的用兵智谋,都与他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广闻而博学、博学而智才”,这正是诸葛亮睿智出奇兵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是一部封建统治时的战争史,因为那个时候作战首先讲究的是排兵布阵,讲究“兵不厌诈”,所以带兵者的智谋就显得尤为重要。

诸葛亮的机智在小说中有很精彩的描述,这在第43回中的诸葛亮“舌战君儒”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这一情节中,先是孙权谋士张昭发难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是辅佐刘备之前,“备尚能纵横寰宇,割据城池”,然而辅佐刘备后“众不无拭目而待”,而曹兵一出就“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备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

及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了。

”张昭的问题很尖刻,也很实际,说明了当时诸葛亮辅佐刘备时的真实情况。

但诸葛亮用一比喻答复张昭:“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然后具体分析刘备所处的形势就像染沉疴之病人,自已就是按照这种方式去治疗的,所以敢比管仲、乐毅,说得张昭无言以对。

此后虞翻、步骘、薛琮、陆绩等争先恐后发难,言语颇为不敬,但诸葛亮都一一从容以对,最后又计激孙权,达到了联吴的目的。

这些精妙绝伦的问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足见诸葛亮的口才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读来为之动容。

诸葛亮的机智不仅在他生前辅佐刘备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在身后又用计谋保证了蜀汉军队安全撤退。

诸葛亮分析了司马懿的心理,深知司马懿虽善于用兵,但性格多疑,所以诸葛亮临死时刻了一幅木偶象载于车中,利用树林的遮掩,吓退了司马懿的追兵。

诸葛亮还善用奇谋妙计,解决一些常人难以解决,看似扑朔迷离的问题。

用奇智最突出的就是第95回的“武候弹
琴退仲达”的故事。

诸葛亮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鹿尾。

”看似悠闲雅致,但却充满杀机。

当司马懿退兵之后,诸葛亮向部下道出其中奥妙,部下无不叹奇。

还有一例就是第46回中的草船借箭。

诸葛亮明知周瑜想置自己于死地,他之所以敢答应周瑜造箭的要求,是因为他知道三天后江上会有大雾,有成功的先决条件,于是用奇智向曹操“骗”箭。

这里之所以不用“骗”字而用“借”,是有用意的,因为几天后在孙刘联军发动的总攻中,诸葛亮又让周瑜将这些箭悉数奉还曹操,此计可谓奇绝。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三是“勇”。

诸葛亮不权有无穷的智慧,而且在他的智慧中包含着无限的刚勇,这种“勇”大多是通过他对刘备的忠城和匡复汉室的信心表现出来的。

如第41回、42回和43回中,刘备带领数十万民众和数千残兵缓慢地向江陵进发的时候,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只身随鲁肃前去东吴劝说孙权共同破曹,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

之后,诸葛亮身居虎穴而处之泰然,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用计谋使自己化险为夷。

在第57回,周瑜死后,诸葛亮为巩固孙刘联盟,只身前往柴桑口吊孝,用自己的勇敢和真诚打动了东吴的上上下下,从而使摇摇欲堕的孙刘联盟得到重新巩固。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忘匡复汉室的夙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凭着无限的刚勇,七擒孟获,致使孟获心服口服地归降蜀汉,这一切非大勇之人是做不到的。

最扣人心弦的是众人皆知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失利的情况下,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敢,最终使司马懿大军后撤,保全了自己和主动后撤的蜀汉军队。

总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渗透着广大民众理想中的忠、义、勇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劳动大众才深爱这一艺术形象,尤其是对施行那些计谋的细节描写,给读者一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感觉,符合人民群众崇尚的那种“大智”、“大勇”、“大忠”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修订版)[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4.
AnAnalysisonZhuGelianginThreeKingdoms
WeiYue-qin
(XinrongDistrictTeachersTrainingSchool,Datong,Shanxi,China037002)
Abstract:ZhuGeliangisanimportantcharacterinThreeKingdoms.Thewritercreatesavividlegendarycharacterwithloyalty,wisdomandbraveryinauniquewritingstyle.
Keywords:ZhuGeliangFloyaltyFwisdomFbravery
〔责任编辑蒙丽静〕
39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