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 寺庙 塔院的建筑特点

唐 寺庙 塔院的建筑特点

唐 寺庙 塔院的特点
•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 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 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 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 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 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 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 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 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 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 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 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 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唐代建筑唐在当时的影响及应用
• 唐代建筑唐代首都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的 政冶、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那个时候全 世界规 模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始建於二 (西元五八二年)六月,第二年三月完成。 最初名“大兴城”,到唐代才改称长安城, 并作了修建和扩充。城内有帝王后妃的官 城,有政府机关所在的皇城。有商业区东 西二市,还有一百零八坊。全市规划整齐, 作棋盘状,总面积83平方公里,约是现在 西安城(明清时建)的七倍半多。

佛光寺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 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 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 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 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 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 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 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 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 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 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 绝”。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 平常,但却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 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 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 构建筑。
建筑技艺
• 唐朝单栋建筑在长方形平面中,以满堂柱网双槽 平面和内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龟头屋,挟屋等的 平面变化。唐朝殿堂各间面阔有两种,一为明间 大而左右各间小;一为各间相等。唐代的建筑组 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 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 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 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 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 火问题。





木构造型
•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 • 唐代木构建筑的风格除了人们众所周知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之外, 还有什么呢?唐代木构建筑一眼看上去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 实无华,雄伟气派。它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 一、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 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二、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 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三、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 分为上下两层。 四、屋瓦呈青黑色。 五、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 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六、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 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
• 长安城及各宫殿建筑形制,历代有不少学 者考证研究,并作图志之。但早在唐长安 城即已被破坏殆尽,学者的考证多根据文 献,其中不免颇多错误。50年代末期开始, 考古工作者对长安城作了多次采勘和发掘, 复原了部份城垣、城门、宫殿,对长安城 有了更却确切的了解。

长安城的四城墙与西门(现存的城 墙为明代所建),长安城外郭城 (京城)东西长9721公尺,南北长 8651.7公尺,墙厚在9至12公尺左 右。现在仅残存墙基,埋在地下。 每面城各有城门三座,南面当中是 长安城的正门明德门,明德门向北 是止对皇城的朱雀门和正对太极宫 的承大门,有五个门道,较其他城 门多两道。门道宽5公尺,最旁边 的两道有车辙痕,有的车辙从中间 三个门道前面绕至两端的门道通行。 推测当时左右两端的门道专给车辆 行走,其次二门则出入行人。而当 中一门,从石门槛雕刻特别精致看, 大约只有皇帝郊祀或出行时才通行。
广王庙
•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 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 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 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 然的文物群。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 雄浑。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 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庙 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 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 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 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五龙庙 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 东南角辟有小门。正殿座北向南,为唐 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 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 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 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 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 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 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 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 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 •

城中最北部是宫城,东西长1.80.3公尺,南北长1492.1公尺。包括了太极宫、 东宫和掖宫三座宫殿。太极宫也叫“西内”,就是隋的大兴宫,位居宫城中 央,东西各有一墙与东宫、掖庭宫相隔。整个城被现在的西安市区所占据。 唐长安复原图石碑中大晴宫部分的模本 紧接著宫城之南是皇城,也叫“子城”,东西长与宫城相同,南北长 1843.6公尺。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三省、九寺、四监均在此。可惜现在遗 址上面满是建筑,无从勘测。 唐代斗拱(大雁塔门楣石刻殿堂图·局部)皇城东南、西南是东市和西 山,隋代称为“都会市”、“利人市”、这是长安城的商业中心,也是当时 最繁荣的地区,据载两市各有二百二十行之多,可见当时贸易之盛。两市均 呈长方形,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交叉成井字形,把整 个市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都临街,方之内还有小巷道,巷道下有砖砌的排 水沟,设计相当完备。 东市的东北,贴近外廓城东城垣处有兴庆宫,建於玄宗开元二年(西元 七一四年),系作为离宫之用。以後多次扩充,到了开元十六年乾脆移此听 政,根据一九五八年探测的结果,发现城门楼、宫殿、回廊建筑遗迹十七处, 多残破不可辨识,仅西南一隅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可确认。据文献记 载,宫内还有龙堂、南薰殿、兴庆殿、沈香庭等建筑。名诗人杜甫在“丹青 引”一诗中有“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的句子。兴庆宫也称 “南内”,是规模最大的三大内之一,玄宗时代又移此听政,不难想见当时 的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