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

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

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

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

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

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

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

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

”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

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

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

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

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涵洞与外界相通,洞的外口是主宅区惟一的大门。

进门的时候,看到我国当代着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书写的“康百万庄园”匾额高悬于门洞之上,十分醒目。

主宅区营建在邙山的南半坡利于避开北来的寒风,处于向阳位置,在阳光普照下利于万物生长,人财两旺。

南边靠近伊洛河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和引用,也利于交通。

它集我国传统聚落基址“避风、向阳、近水”的优选原则于一身,加之中原地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实属天地人合一建筑的典型范例。

其次,在主宅区的建设方面,庭院开挖“靠崖式”窑洞作为上房,前面再由房屋组合成四合院。

寨上主宅区的建筑根据基地平面形状,巧妙地分为南北两个建筑群体,北部由东至西并排五个院落,皆坐北面南。

各院相互独立,又有各正房之间的两条横向通道把五个院连接起来,使各院之间封而不闭、通而不畅;南面有并排两个院构成南部建筑群,坐西向东。

另一个院落的建筑很少而空地面积较大,是康家主宅区的花园。

整个主宅区的建筑虽未建于一个时代,但在统一营构思想的指导下犹如一气呵成,窑洞与房屋的组合、院落之间的组合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的组合,虽由人设计,也宛如天工。

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康家对于这一精神心领神会,并在营造家园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即崇尚和谐。

“阴阳合.而万物生矣。

”传统文化观念以“和”为美,中国的传统建筑十分强调“天人之和”,即人与其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康百万庄园也表现出诸多的和谐思想,庄园所处的位置,气候温和、草木茂盛、飞鸟喜鸣、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在园内可以看到主人在庭院内的绿化也选择很多有象征意义的一些树种,如枣树、石榴、葡萄等。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庄园内两棵老葡萄树,是清乾隆初年种植的,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听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每至夏秋时节,葡萄树仍然是硕果累累,晶莹剔透,味道甘美。

而这两棵葡萄树寓意就是康家多余多福。

260余年的树龄说明了此地地理的优越。

庄园在建筑物的群体布置方面,讲究体量大小、高低、方向的和谐。

如”花楼重辉”院,前厅建筑面积为主宅区建筑之最,宽大明亮、雕镌华丽,是庄园客厅建筑的代表。

整个四合院内正房、厢房、高低、大小有别,主次分明,比例恰当,十分和谐。

庄园有功能方面的和谐,有美学方面的和谐,还有主人身心健康的和谐。

总之,建筑是以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而无害这一准则,在康百万庄园的营建中有诸多方面的体现。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多个方面都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的处理手法,尤其表现在庄园内各个院落的组合、建筑类型以及装饰题材等方面。

“靠山筑窑洞”也是庄园的建筑特点之一,庄园内的建筑类型没有摆脱地方风土民情,按地方民居建筑习惯,有窑洞与房屋两种。

沿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一带,遍布窑洞民居。

这种民居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等特点。

窑房组合在当地被视为完整的宅院,所以传统靠山窑的典型布局应是窑、房一体构成的完整民居。

传统的窑、房结合靠山窑民居皆是按中国传统的对称、封闭、严谨的四合院空间序列关系布局。

以上房窑洞的轴线贯穿全院,围绕主窑建造厢房,可以看到,主窑门两侧的窑脸上还对称布局有神龛等装饰小品,更强调了主窑的中心地位。

窑洞除了它的经济实用性以外,还具有很好的冬暖夏凉性能,是优良的天然绿色空调,理所当然地归长者居住。

人们所见之窑洞,无论是靠崖窑还是地坑窑(下沉式窑院),基本都是单层窑洞。

庄园的窑洞则有单层、双层和三层之分。

而庄园的一孔三层窑楼实属罕见。

此窑的构造为一孔两棚三层,上两层用于储存物资。

这也是庄园处处求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的特点。

康百万庄园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除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有等级分明的礼制,传统道德中多个方面在建筑中都有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除其优美的外形,丰富的群体组合,多变的空间组织以外,更宝贵的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着名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齐康先生说:“希望中国的建筑文化,像一条巨龙,又腾飞起来,建立新的价值观。

继承吸取祖先创造的建筑文化的精神,积累发展的力量,创造发展的条件,奠定发展的基础。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和精神内涵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据我的调查了解,对具有冬暖夏凉的窑洞以及前平房后窑洞的特色建筑,许多人都情有独衷。

而中原地带广大的农村,大多依靠山坡,具有开发窑洞的天然优势,在现在的建设中,若一味地挖山填沟,破坏原有地形、地貌,无形中会加大投资,且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给人一种呆板、抄袭的感觉,当然也没有必要全部仿古。

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我们要进行有益的尝试,结合地方特色推出的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方案。

正如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振忠教授所说:“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若广大设计人员都能够继承历史的精髓,摸准时代的脉搏,满足现代人们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推出一系列仿庄园式的设计方案,把康百万庄园的建筑内涵融入设计理念中,一定也很受欢迎,还可以避免占用大量的耕地,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古老的建筑在今天绽放新颜。

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一幅卷轴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而康百万庄园则用一座座建筑,一间间房屋,一件件家具,一段段历史……讲述着一个家族20余代的兴衰荣辱,阐释者豫商文化与中原民居的精髓与奥秘。

二、郑州城隍庙、文庙——老郑州新故事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日益增强,城市建筑普遍在经历着一次空前规模的更新换代,城市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个有代表的都市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记号,而这些都是无价的,正是这些非共性的东西才构成了世界的多元化和它的绚丽多彩。

1.郑州城隍庙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在郑州市商城路,属于道教庙宇。

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河南省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之一。

数百年来,虽屡遭兵役、火灾及人为破坏,后经多次营建修葺,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貌,因此弥足珍贵。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东西廊庑等。

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卷棚出厦,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

庙内绿树成荫,碑碣四立。

城隍庙的建筑模式不算太大,也不算小,由大门、过厅、戏楼、大殿、后寝宫和拜厦组成,玲珑别致、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特点,是研究明清古建筑的直观实物。

进山门可见两扇朱红大木门下一个齐膝高的大红门槛,迈这个门槛年轻人也会觉得费劲,更别说是上年纪的了。

据了解门槛也被叫作神灵的肩膀,所以迈门槛的时候千万切忌不要站在门槛上,因为这是对神的不尊敬。

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顶,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头成象鼻状,斗拱后尾平插垂帘柱,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明间前后四根石柱,呈小八角形,门前砌有六级扇面形垂带式踏跺,左右立一对石狮子。

城隍庙进大门可直接看到一面墙壁作为屏风,墙壁后面是个阁楼(又称乐楼),阁楼座南向北,这个阁楼只是个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歇山式高台楼阁,楼高12余米,主楼居中,左右两侧檐下配有歇山式边楼,全楼有19条屋脊纵缇斜插,置大吻脊兽和绿色琉璃脊饰。

整体建筑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独具一格。

阁楼的对面是正殿,正殿大堂的门前是个两米多长一米来宽的大香炉,成长方形。

正殿的两侧是两排侧屋,里面有六十花甲子的塑像,每座金身都做的栩栩如生,不仅型像,神情更是真的一样。

有的呲牙咧嘴,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挥拳登脚的,有的手拿各式兵器或宝物的。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绿色琉璃瓦顶,脊饰用黄绿色琉璃,脊置大吻脊兽,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角科用把臀厢拱,前檐明间施有两攒鎏金斗拱,殿前后明间均装修有槛窗,均为正搭斜交凌花式。

檐下的垫拱板还绘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彩画,殿前砌有月台,十分壮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