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重点回顾(2017-2018-2)第一章:国际贸易的概念、发展、分类1)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判断:-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世界各国(地区)之间关于商品(goods)和服务(services)的交换活动。
- 是否纳入国际贸易统计的两个判断依据:一是从统计边界上说,国际贸易需跨越一国国境或关境。
如跨国公司从国外的分支机构向母公司输入一批货物,虽然属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同样也属于国际贸易;二是看货物的出入境是否依据买卖关系,或者说是否依据贸易合同。
外国馈赠、捐赠、展览等都不属于出口。
2)对外贸易值和对外贸易量的判断:对外贸易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一国一定时期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的总和;对外贸易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货物贸易额,是出口货量与进口货量之和。
3)了解国际贸易值的概念:把世界上所有国家按照FOB价格统计的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通常是美元)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国际贸易额或国际贸易值。
4)了解贸易差额的概念和计算;通常用出口减去进口算出,大于零为顺差,小于零为逆差。
5)理解贸易条件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净贸易条件的计算方法:- 概念:是两个国家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换句话说,它表示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意义:用于分析一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以及出口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未特殊说明,通常以2000年作为基期。
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改善,小于100说明贸易条件恶化。
6)理解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的概念、意义和计算:- 概念: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可细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 意义: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及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全年进出口总额/本国GDP)×10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其可贸易程度低的第三产业发达,以及海外投资较多,很大程度取代了直接进出口。
香港和新加坡外贸依存度较高主要是源于其发达的转口贸易。
7)了解总贸易和专门贸易的区分:按统计边界的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总贸易是以国境为界进行统计的;专门贸易是以关境为界进行统计的。
掌握国境和关境大小的区分:多数国家国境等同于关境;对中、港、澳、台地区,国境大于关境,因为在境内关外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欧盟27国来说,国境小于关境,因为欧盟属于经济联盟,实现了统一关境,其关境等于27国国境之和。
8)按是否有第三国参与贸易,国际贸易可以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第三章:国际分工1)了解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如:由发达国家与殖民地间的分工,转化为经济结构相似工业国间的分工;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过渡,出现了如外包性分工、网络型分工的新兴国际分工模式;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从市场经济决定发展到跨国公司占主导;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国际分工形成了世界性生产网络,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国际分工使生产的国界变得模糊,产品的国籍也变得不明显。
理解水平型分工(发达国家相互间)和垂直型分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含义。
2)了解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如社会生产力、自然条件、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国际生产关系、资本流动,等等。
其中,影响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影响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性。
3)理解绝对优势理论的有关内容:- 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 理解绝对优势论对三个国际贸易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导致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的结构:即各国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即绝对成本低的产品;三是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利益分配:参与国都降低了本国生产的绝对成本,且都从中获得了贸易利益。
- 绝对优势论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
4)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有关内容:-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举例说明,理解其国际交换价格如何确定;- 理解比较优势论对三个国际贸易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比例的不同导致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的结构: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即生产并出口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进口本国比较成本高的产品;三是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利益分配:总产出增加,继而总消费增加;各国都换得了比国内贸易更多的商品。
- 掌握如何利用该理论分析两国进行国际分工的问题,以及确定两国国内、国际交换比价的问题;- 理论分析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
如果仅仅从在劳动生产率一边倒的情形,但两国关于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比例相同,同样也不能发生贸易。
- 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合称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属于静态分析理论,都采用的是2X2X1模型,都只考虑了一种生产要素的影响。
5)了解H-O-S理论,即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 由赫克歇尔最早提出,俄林加以完善和形成系统的理论,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后经萨缪尔森强化论证,成为H-O-S定理。
萨缪尔森对该理论的贡献还在于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 了解该理论的主要前提假设: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的影响;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假定各贸易国需求水平相同。
-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即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供给比例的差异决定的;国际贸易的结构: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本国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进口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即使各国技术水平相同,只要要素禀赋不同,仍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从中获益,并存在使得商品的国别价格、要素的国别价格均等化的趋势。
6)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概念,掌握其主要理论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根据H-O理论,美国是资本丰裕劳动力稀缺的国家,那么,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成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结果却显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检验结果与理论不符。
其主要理论解释有:要素密集度逆转;需求偏好差异说;自然资源说;人力资本说;劳动效率差异说;贸易壁垒说。
7)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该理论属于典型的动态分析理论,由经济学家弗农提出。
该理论根据各国技术水平的不同,把贸易国分为三类:技术创新国家、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衰退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理解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国家的主要特点,以及各阶段贸易利益的动态变化。
8)掌握产业内贸易的有关内容。
-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对同类产品(差异性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同类产品指的是生产要素投入类似,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差异性产品。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说和需求偏好相似说。
- 规模经济说是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第一个解释,其认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有规模经济的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照样可以发展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这也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修正。
- 掌握需求偏好相似说的概念和启示。
需求偏好相似说是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第二个解释,其认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愈相近,人均收入的差异愈小,消费者偏好越接近,相互需求就越大;产业内贸易容易发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该理论告诉我们,在选择出口目标市场时,应优先选择那些和本国收入水平接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消费者偏好差异不大的国家和市场。
而在对发达国家细分市场时,也应选择其中和本国收入水平接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消费者偏好差异较小的细分市场进行出口。
- 公司内贸易理论是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第三个解释。
公司内贸易指跨国公司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贸易,其直接动机是降低交易成本。
这种贸易仍然属于国际贸易。
- 产业内贸易理论首次考虑了需求对贸易的影响(以往贸易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进行考察),不足之处是仍是一个静态理论。
9)掌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各要素如何影响一国国家竞争优势。
由迈尔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其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行业、企业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决定要素和两个付诸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同时还受到机遇和政府作用的影响。
该理论的特点:动态分析,强调需求的影响,强调政府干预,为分析行业、国家竞争力提供分析工具。
第四章:世界市场1)了解几种常见的市场开拓办法及其适用范围:出口(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国外生产、跨国经营;2)掌握加工贸易的概念: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一种贸易行为。
3)掌握金融租赁的概念:金融租赁租期长,用户需自行维修,往往整个设备使用期只租给一个用户,租赁公司按设备成本利息加上费用,分摊成租金向承租人收取(完全支付租赁)租赁期满后设备归用户或者用户支付残值后拥有设备。
第五章世界市场价格1)区分国际价值和国别价值;相同点:二者在质上相同,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不同点:一是在量上不同,二是在货币表现形式上不同,国际价值用国际货币,国别价值用本币表示;联系:国别价值是形成国际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国别价值量是由一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生产该商品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也称为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2)了解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和封闭市场价格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如交易所价格、拍卖价格、招投标价格等;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指国际市场上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政府的、人为的干预和影响下形成的价格。
这种价格一般不受国际市场上供求关系规律的制约。
如调拨价格、垄断集团价格、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价格。
3)理解调拨价格(转移价格)的概念: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价格,往往是其位于不同国家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价格,该价格不受供求关系影响,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属于一种典型的封闭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