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通过分析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产出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矿体产出特征入手,对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矿区的进一步找矿方向。
标签:成矿规律找矿方向铜多金属矿床宝山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逊克县。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矿床今后的找矿方向,以期对矿床进一步勘查有所帮助。
1区域地质背景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加里东中期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北段乌底河断陷盆地中库尔滨凹陷与宝山隆起衔接地带。
区域内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额头山组(Pt32e),古生界铅山组(C1q)和红山组(P2h),中生界龙江组(K1l)、宁远村组(K1n)、九峰山组(K1j)及甘河组(K1g),新生界第三系孙吴组及第四系。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其中加里东中期和印支晚期侵入岩多呈岩基状产出,少部分呈岩株状产出,燕山晚期侵入岩规模小,多呈小岩株状或岩墙状产出,与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常与同时代的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出现。
区内断陷盆地中隆起和凹陷发育。
受岩浆活动影响,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地层多呈残留体分布,褶皱残缺不全,难以恢复。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地层较为简单,为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岩性组合为:砂岩夹角岩、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状灰白色条带状大理岩、灰—灰白色厚层状大理岩,夹薄层状变质砂岩。
为区内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赋矿围岩之一。
2.2 侵入岩
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中奥陶世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
花岗闪长岩是铜矿内铜多金属矿体的主要围岩,与成矿有密切的关系。
2.3 构造
NE向断裂是宝山铜矿主要的控岩控矿断裂,为阿廷河断裂的次级断裂。
为成矿前断裂,长大于3.5km,其控制了区内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的分布,受其影响区内铅山组地层中北东向层间破碎带发育。
2.4围岩蚀变
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统铅山组,侵入岩主要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遭受了强弱不均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而近矿围岩蚀变作用普遍而强烈,主要沿地层与侵入岩接触带分布。
分带性明显,水平分带:内带为矽卡岩带,蚀变组合以铜蓝矿化、孔雀石化白钨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较普遍,云英岩化、透闪石化、钠长石化次之。
矿体主要赋存在该带。
外带为矽卡岩或矽卡岩两侧的大理岩与花岗闪长岩带,蚀变组合为矽卡岩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为矽卡岩化。
垂直分带与水平分带相似,只是内带深部铜矿化由地表氧化矿向蓝辉铜矿、斑铜矿过渡,最终以原生黄铜矿为主,局部见有辉钼矿化,垂直分带上局部地段铜矿化由地表至深减弱,以钨矿化为主。
2.5 矿体特征
宝山铜矿床内共发现16条矿体及15条矿化体,矿体走向北东,其中Ⅰ号Cu、W矿体为区内规模较大的矿体,脉状展布,矿体分布在31线—7线,断续长700m,矿体平均水平厚度为4.24m,平均品位:Cu 0.52%、WO3 0.118%、Mo 0.024%。
矿体赋存于接触外带矽卡岩中,在7线深部矿体较厚,水平厚度4.4m,15—23线深部铜矿化减弱,以钨为主,延伸至31线矿体又变厚大,水平厚度9.26m,矿体产状:倾向320-325°,倾角46-64°。
矿体沿走向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处7.20m,最薄处只有1m。
品位变化系数Cu为59.25%,WO3为31.27%,Mo为22.27%,厚度变化系数为61.65%。
矿石中的矿物组成中金属矿物主要有:褐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孔雀石、兰铜矿、铜蓝、蓝辉铜矿、白钨矿、闪锌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辉钼矿、方铅矿等,偶见赤铁矿。
非金属矿物以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其次为磷灰石、角闪石、绿泥石、透闪石、金云母、绿帘石、阳起石等。
3成矿规律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前期为矽卡岩期,该期早阶段形成了干矽卡岩,并伴有白钨矿成矿,晚阶段形成了湿矽卡岩,矿化主要为磁铁矿化,之后为氧化物阶段,形成了少量的辉钼矿。
矽卡岩期后为石英——硫化物阶段,也是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期,此阶段矿化包括:黄铁矿化、黄铜矿矿、辉钼矿化,并伴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
而中生代的花岗闪长岩也见有硅化、钾化蚀变。
因此,该区除存在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外,还具备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成矿远景。
4找矿方向
(1)宝山铜矿矿体对围岩的选择性较强,其成矿与燕山晚期的花岗闪长岩与铅山组大理岩接触带及其内外带矽卡岩关系密切,区内侵入岩、矽卡岩、大理岩的磁性差异较大,在高磁场(侵入岩100-200nt)与低磁场(大理岩-200nt以下)梯度带(矽卡岩0nt左右)是区内较为有利的找矿部位,也是区内最明显的找矿标志。
(2)区内矿体分布于接触带构造及其附近大理岩层间破碎带中,呈充填的脉状,沿矽卡岩带发育硅化、透辉石化、石榴石化、阳起石化、透闪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蚀变,上述地段,是找矿标志最明显的地段。
(3)宝山铜矿所发现的矿体主要分布在47线以东,与其地质环境相似的在47线以西还有较大的范围,且在Ⅰ号矿体群的所有矽卡岩及矿体虽在地表厚度较大,但在中间地段深部铜矿化减弱以钨为主,两端深部矿体较厚大;而在Ⅷ号矿体群深部矽卡岩的规模也较大,在其西南和北部分布有明显高低磁场梯度带的存在,表明存在有花岗闪长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的分布,可能有大量的矽卡岩存在,该区由于处于低洼地和耕地,工作程度较低,至今未有地表工程,其接触带及矽卡岩的规模、产状及其含矿性尚待查明,因此西部和北部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