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混合动力汽车培训课件

最新混合动力汽车培训课件

缺点:
①由于安装两套动力系统,整个传动系统的质量较大; ②系统结构复杂,对控制单元要求高,因而成本昂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4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及技术特点
混联式驱动系统是串联式与并联式的综合,可以根 据不同的驱动条件来选择更具优势的驱动方式。能使 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等部件进行更多的优化匹配, 从而在结构上保证了在更复杂的工况下使系统工作在 最优状态, 因此更容易实现排放和燃油消耗的控制目标。 但是这种布置方式会增加更多的零部件,导致整车的 尺寸增大和复杂程度增加。
丰田普锐斯11 丰田凯美瑞
丰田PRIUS PLUG-IN HYBRID 概念车
本田公司在混合动
力汽车的开发上,通过研 究新型发动机、镍氢蓄电 池等新型产品,以追求动 力高效化;通过开发新型 轻质铝车身、树脂油箱等 谋求车辆的轻型,使汽车 每公升汽油的行驶里程大 幅上升,并且使汽车尾气 排放达到世界最严格要求 的标准。目前主要销售的 两款品牌是“INSIGHT” 和“CIVIC”。
1.混合动力单元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可以同时来自热力发动机 和电动机。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热力发动机又被称 为混合动力单元,与传统汽车发动机相比,其作用 发生了变化。在串联混合动力汽车上,混合动力单 元驱动1台发电机产生电能,由于汽车的行驶与发动 机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混合动力单元也能够采用 小型高效的发动机,且其运行工况可以固定于较小 的高功率区;在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上,混合动力单元 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同时电动机也承担一部分动 的功能,因而使得混合动力单元能够采用尺寸更小、 效率更高的热力发动机。
奔驰s500 奔驰s400
宝马7系 宝马X6
自从1997年开始, 丰田公司的Prius就开始 在日本销售,2000年起便 在北美、欧洲及世界各地 公开发售。在2009年1月 12日底特律举行的北美国 际汽车展上,丰田公司又 推出了新一代Prius混合 动力车,该款新车搭载锂 电池,其节油性能再次得 到提升,每百公里只耗油 5.54升。公司计划在2012 年底前向北美市场正式投 放该新一代混合动力汽车。
动态的),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
4.2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混合动力单元技术A:发动机B:电动机C:发电机 控制策略技术A:功率分配装置与变速器一体化设计B: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制定和最优化控制C:整车控制技术D: 发动机管理系统 能量存储技术A:研究电池内部连接、检测与监控B:电 池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改进,降低制造成本,改善电池的 性能和提高寿命。C:电池的热能管理及剩余电量管理。 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A: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混合动力汽车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技术




燃料电 池
巨大





混合动 力
较低


较好 超低 高
二、混合动力汽车研究与发展现状
2.1国外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政府与三大汽车公司共同 推出了PNGV计划。1997年, PNGV计划确定了轻质材 料、混合动力、高性能引擎和燃料电池为主要技术方 向。在此基础上已推出克莱斯勒公司的Esx3、通用公 司的Precept和福特公司的Prodigy等具有代表性的混 合动力汽车产品。目前,Plug-in HEV(外接充电式 混合动力汽车)成为重点发展产品之一。如通用公司 的Chevy Volt;克莱斯勒公司的Dodge Sprinter;福 特公司的Ford Edge HySeries。
1.尽可能保持发动机和电机在高效区工作; 2.避免发动机频繁启动与关闭; 3.合理选择电池,并控制其SOC 值在允许的范围内; 4.优化功率分配和车载能源,保证能量高效流动; 5.良好的动态性能,具备较好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应用的控制策略:
电力辅助控制策略(平均功率和动态功率)
优点:策略简单易行,又包含了车辆的所有工作模式; 将发动机限制在高效工作区,燃油经济性好;充电扭 矩随电池SOC 值变化,因此一般工况下,车辆所需功 率小,发动机可以提供较大的功率驱动电机给电池充 电。
缺点:发动机优化区域过大;控制电池SOC 值作为控 制目标之一,使发动机受限于电池SOC 而无法保证一 直处于最佳工作区而显得对优化目标的控制不够精确; 排放较差。
B.全局最优控制策略
此控制策略利用最优化方法和最优控制理论建 立全局优化数学模型, 以燃油经济性和排放为目标, 控制系统变量,通过计算得到最佳的驱动力分配, 并且电池电量也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又将燃油消 耗计算得更精确,因而经济性较好,也比电力辅助 控制策略更好。但是全局最优控制策略也还不成熟, 需要大量计算,不能进行实时控制,实际意义不大。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将全局优化目标分化为 局部优化目标。
本田insight 本田思域
本田PLUG-IN混合动力汽车
2.2国内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已经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中专门列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电动汽车 重大专项。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过程 中,坚持了政府支持,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系统 集成为重点的原则,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 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 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 局,通过生产学习和研究的紧密合作,我国混合动力 汽车的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D.实时控制策略
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同时作为考虑因素,将 车辆所需扭矩合理地分配给发动机和电机,优化发 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但是这就要求发动机在很小 的一个工作区域运行, 在现实行驶工况中是不可能 的。大量的运算和精确的能量回收预测模型的实现 也比较困难。
E.以整车成本和燃油经济性为目标的控制策略
三、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及工作原理
3.1混合动力汽车分类 混合动力汽车是采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作
为动力源,通过混合使用热能和电力两套系统驱动 汽车,达到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气污染的目的。使用 的内燃机既有柴油机又有汽油机,但共同的特点是 排量小、重量轻、速度高、排放好。目前,混合动 力汽车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 汽车、混联式(串、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三大类。
四、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4.1混合动力汽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 第一,进行动力分配装置和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 ➢ 第二,开发具备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经济实用的电
池。 ➢ 第三,混合动力系统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维修
比较困 难,售价相对较高。 ➢ 第四,建立更先进的驱动系统数学模型(包括静态和
优点:
①发动机可以单独驱动车轮,所以效率高,能量损失降 低,燃油消耗较低;
②在较大功率要求的场合,两套系统可以同时驱动汽车, 由电动机提供额外功率,发动机工作于理想工况区域;
③采用电动/发电机可以空载发电,及时补充蓄电池部分 电能,延长蓄电池续行里程;
④两套系统都可以单独工作,因而系统整体可靠性较高。
全局最优控制策略(用最优化方法和最优控制理论 已达到最佳燃油经济性和排放)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神经网络控制策略和 遗传算法控制策略结合起来)
实时控制策略(根据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将整车所 需转矩合理分配给发动机和电动机)
以整车成本和燃油经济性为目标的控制策 略(小功率的电动机和小容量的蓄电池组)
C.模糊逻辑控制策略
此控制策略是同时对发动机、电机和电池进行优化 控制的, 对于装有自动变速器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如果要提高燃油经济性,就必须使发动机处于高效工作 区。因为发动机的工作点是高度非线性的,要得到其最 优工作点,可以采取把发动机扭矩和电池SOC 值作为两 个变量,用模糊逻辑控制加以优化,这样既可以提高燃 油经济性,又可以减少排放,而且有利于延长电池使用 寿命,因此模糊逻辑控制策略是相对较好的一种控制策 略, 具有无需建模和对时变系统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 而广泛应用于汽车系统控制中。混合动力汽车模糊控制 也有其缺点, 电机的工作状态也是非线性的,若对其使 用此策略,则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应对发动机使用模糊 逻辑控制策略,同时对电机使用电力辅助控制策略。
采用此策略的混合动力汽车装备小功率的电动 机和小容量的蓄电池组, 这样整车的成本和质量便 可以大为减小。一般工况下,一个小排量的发动机 单独工作驱动车辆, 并依据电池SOC 值,实时为 电池组充电,这样发动机便处于高效工作区。只有 在车辆急加速时电机才启动, 与发动机同时驱动车 辆。这种控制策略的缺点是发动机在低负荷时排放 不佳。
清华大学
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
北京理工大学
镍氢动力电池组及管理模块
北京交通大学
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中纺机电研究所
车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东风汽车公司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整车集成、控制系统集成等
西北工业大学
混合电动汽车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动和发电 复合控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电机驱动系统及其控制
一、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
严重,人们对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下 表1对纯电动车、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比较,得 出混合动力汽车势必成为近些年来全世界各个汽车公 司的主要研发对象。
纯电动 车
设备投 入

成本 高
续驶里 程
经济效 益
排放
技术成 熟度
③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比较简单,特别是发电机运行 的控制只需根据蓄电池充放电状态决定发电或停止 发电。
缺点:
①由于能量传递需要两个转换(机械能一电能一机械育 韵,增加了中间环节,所以其总体效率较低;
②多一台发电机,使得动力系统的总体质量较大。
3.3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及技术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