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临床实验室检查
引起溶血的原因有:
①采血用的注射器或试管潮湿; ②静脉穿刺血流不顺利; ③用酒精消毒未干时即采血; ④把血从注射器推出时用力过大,过快; ⑤用力摇荡试管,进行混匀。
错误案例
• 例一:张彩冰 女 3岁 ,临床诊断ALL(急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000-12-7 覃医生送检血 生化,检验结果发现血糖异常升高 25.7mmol/L,经与临床科室联系,证实为 输液时抽血。 • 例二:2000-11-2 某内科送来43床张霞血生 化,首先检查电解质:K-0.92 Na-153 Cl133。结果明显异常,立即与科室电话联系, 医生说病人正在透析,为透析时采血。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增多:严重吐泻、大面积烧伤、大 量出汗 (2)绝对增多: 1)继发性增多(非造血系统疾病):胎 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某些 肿瘤或肾疾患 2)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婴儿、<15岁儿童、中晚期 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 • 根据血红蛋白的减少程度,将贫血分为 轻度:<90g/L 中度:60~ 90g/L 重度:30~ 60g/L 极度: <30g/L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1.病人状况的个体差异 包括人种、民族、 性别、年龄、月经周期和妊娠、精神状态、 采血时间等生理因素,以及运动、体位、 进食或禁食、吸烟、饮酒和咖啡等生活因 素的影响。还可受到居住条件、居住地区 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3.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 红细胞检查
• 白细胞检查 • 血小板计数 •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
一、红细胞检查
• RBC+Hb
• Hct • RET • ESR
一、RBC+Hb
• 【目的】 测定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 血 红蛋白的量。 • 【采集法】 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 • 【参考值】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三、血块退缩试验(CRT)
【参考值】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1/2~1h 开始退缩,于24h内退缩完全。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见于: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
四、凝血时间(CT)
【参考值】6~12min(试管法)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期有
无异常。
•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1、甲、乙、丙型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3、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 •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第七章 临床实验室检查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系
• 实验室检查
标本
血 液 体 液 骨 髓 排泄物 分泌物
实验技术
物理学、化学 细胞学 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免疫学及遗传学
结果
协助诊断 观察病情 推测预后 制定治疗方案等
与临床护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一方面大部分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需护士去 采集; • 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作为客观资料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可协助和指导护 士观察、判断病情,作出护理诊断。 • 护士必须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标 本采集要求、方法以及结果的临床意义。
错误案例
例三:2000-11-9 某科室 潘云清
•K •11:30 •6.77 •Ca •2.18 •P •2.62 •BUN •10.4 •Cr •144 •Glu •36.3 •ALT •139 •AST •393 •CK •1371 •HBD •863 •LDH •901
•10:00
•4.51
(一)血液的组成
• 血浆:约占55%,90%的水分和10% 的溶质; • 血细胞:约占45%,包括红细胞、白 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中10% 的溶质成分包括:
(1)蛋白质 血浆溶质中以蛋白质含量最多,血 浆内含有清蛋白、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三 种蛋白质 ;
(2)其他为电解质(钠、钾等)、营养物质(主要 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质)、代谢后的产物 (尿素、尿酸、肌酐等)等。
1、中性粒细胞(N)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某些G-杆菌如结核伤寒、某 些原虫如疟疾)、 ②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③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物)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沉 积病、恶性肿瘤) ⑤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参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11~12)×109/L(11000~12000/mm3)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减少 WBC>10×109/L(10000/mm3) WBC<4×109/L(4000/mm3)
(二)Hct
【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 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 0.40L/L 【临床意义】 • 红细胞比积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三)RET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血液标本的种类
• 全血:血细胞成分的检查;(抗凝) • 血清:临床生化和免疫学检查;(不抗) • 血浆:部分临床生化的检查。(抗凝)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采血的部位
(1)静脉采血(普通检查) (2)毛细血管采血 (<1ml) (3)动脉采血 (血气检查)
采血注意事项
• 尽量不要从正在输液的手臂采血,应从对 侧采血,不能从对侧采血时,要从输液穿 剌部位的远端采血,防止血液被稀释以及 输注成份对标本检测的干扰。 • 禁止在输液部位的近心端采血。 • 动脉采血作血气分析时应防止空气进入, 阻止.采血时间 (1)空腹采血: 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 空腹采取的标本
2.嗜酸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寄生虫病。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 伤寒、副伤寒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者。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粘液性水肿、脾切除术后 以及铅、铋、锌等重金属中毒。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中性粒细胞增多 •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月经期、妊娠 • 病理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烧伤、心梗、急性溶血 ③急性大出血: ④急性中毒:尿毒症、安眠药、铅、汞中毒 ⑤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四)ESR
2.病理性: ①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 感染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③恶性肿瘤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四)ESR
【参考价值】: 1.动态观察病情 2.良、恶性肿瘤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
二、白细胞检查
(一)WBC+DC
(二)形态
(一)WBC+DC
•1.88
•0.89
•1618
•4430
•4895
•2675
•4880
电询主管梁医师,11:30为昨天从静脉套管 内抽的血,且置冰箱一夜后送检。
注意
• 临床上还可遇到检验结果略比参考值增高 或减低称为临界值,对其意义的判断应首 先排除技术或人为的误差,也可能是疾病 早期或轻型的异常值,解释检验结果时必 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全面考虑,以便能及 时发现早期或潜伏期病人,必要时还需要 进行动态观察,才有利于作出较为正确的 判断。
补充内容:出血性疾病的检查要点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中毒性改变 1)大小不均 2)中毒性颗粒: 胞浆中 出现粗大、大小不等、 深、紫蓝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 胞浆中出 现空泡 4)核变性: 核固缩、核 溶解、核碎裂
三、血小板计数
• PLT,BPC 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循环血 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 的破坏和消耗亢进、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400×109/L):原发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5%~1.5%,平均1% 绝对值 (24~84)×109/L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贫血治疗疗效判断和治疗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溶血性贫血,↓)
(四)ESR
【原理】 红细胞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影响因素有: 红细胞聚集、大分子蛋白质 、白蛋白、脂类物质 【参考值】 男 0~15mm/ln 女 0~20mm/ln 【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人、高原地区
4.淋巴细胞
•成人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 ①感染性疾病;②白血病;③肾移植术后。 •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 放射病、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及烷化剂。
4.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结核、单核细胞 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形态
第二节 止血与血栓常用的筛选检查
1、毛细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检验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 (2)出血时间测定(BT) 2、血小板的有关检验 (1)血小板计数(plt) (2)血块退缩试验( CRT) 3、凝血功能检验 (1)凝血时间(CT)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