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实验室检验可行性分析报告(2017word资料)

临床实验室检验可行性分析报告(2017word资料)

临床实验室检验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
一、临床血液学和体液检验病例
【病例1】血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1﹒临床病史
患儿:男性,5个月。

症状:患儿为阴道自然分娩,无其他症状。

既往史和药物史:无特殊异常。

家族史:母亲为乙型血友病携带者,有出血史,凝血因子Ⅸ活性为16%;舅父患中度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Ⅸ活性为2%。

体格检查:无出血征象。

其他检查:无异常。

2﹒检验结果
患儿出生时即刻做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测定无结果,疑“可能存在继发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复测凝血试验:患儿FⅨ浓度明显减低、凝血因子抑制物筛检结果阴性
3﹒问题与解答
(1)患儿哪几项检验结果明显异常?
答:患儿虽无出血史,但家族史有血友病。

实验室APTT明显延长、FⅨ:C明显减低;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因子抑制物筛检试验阴性(参见表1‐1‐1)。

(2)如何解释患儿这些异常的检验结果?
答:针对患儿APTT延长:首先,需结合患儿临床是否有出血症状和体征,如有临床症状,则有助于APTT异常直接与出血的病
因相联系。

其次,患儿母亲为乙型血友病携带者,有出血史、F Ⅸ活性低;舅父为中度乙型血友病,FⅨ:C仅2%。

故可解释患儿APTT延长、FⅨ:C<1%的可能原因。

出血症状的鉴别包括:肝素治疗、血管性血友病(vWD)、血友病(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或凝血因子Ⅸ缺乏症)、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等。

非出血症状的APTT明显延长应考虑:狼疮抗凝物或接触因子缺乏(凝血因子Ⅻ、前激肽释放酶或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故患儿需鉴别的主要疾病有:
1)血管性血友病(vWD):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FⅧ的一种载体蛋白,其缺乏则使FⅧ加速从血浆中清除。

通过检测vWF抗原和(或)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可诊断vWD。

2)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此病少有自发性出血现象。

异常出血常见于损伤或手术后,特别是在有高纤溶活性的身体部位,如口腔、鼻腔及泌尿生殖道。

3)实验室狼疮抗凝物阳性疾病:
此类疾病无出血但有静脉、动脉血栓形成史。

4)接触因子缺乏症:此症并不出血,而有FⅫ和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可导致APTT延长。

前激肽释放酶缺乏只引起APTT轻度延长。

在疑接触因子缺乏症时,应首先检测最常见的FⅫ缺乏。

(3)此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重度血友病乙。

患儿初诊时,虽未见出
血症状和体征,但鉴于患儿未曾做肝素治疗、有乙型血友病家族史和FⅨ明显缺乏,故支持诊断。

(4)要确认诊断,还需进一步做哪些实验室检验?
答:当疑患儿为血友病需确认诊断时,主要还应排除甲型血友病和FⅪ缺乏症。

患儿APTT延长,通过检测FⅧ、Ⅸ和Ⅺ活性,就能确认诊断。

并且,通过检测患儿血浆和相应缺乏凝血因子基质血浆的混合血浆,可计算出患儿相应凝血因子缺乏的严重程度。

因患儿FⅪ活性无异常,仅FⅨ活性明显减低(<1%),故结合患儿是男性(乙型血友病为X‐连锁隐性疾病,主要影响男性),可确诊。

血友病根据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程度可分为轻、中和重度3类。

轻度血友病患儿常在创伤或大手术时才出现出血时间延长,但很少需进行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而严重血友病患儿,常频繁自发性出血,常需替代性凝血因子治疗和(或)预防。

乙型血友病FⅨ基因编码位于X染色体上,是X‐连锁隐性疾病,主要影响男性;女性为“携带者”(如患儿母亲)。

40%~45%患儿有内含子倒位,其他遗传缺陷有大缺失、无义突变、小缺失、错义突变和剪接点突变。

需注意的是,有1/3血友病的基因突变为自发性。

【病例2】血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1﹒临床病史
患儿:男性,出生后25天。

症状:出生后不久,足跟皮肤采血
时发生出血时间延长。

之前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11秒),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减低(4%~23%)。

既往史:患儿是双胞胎之一,母妊娠36周剖宫产出生,体重2660g;产后10天,患儿有高胆红素血症,经光疗后消退。

家族史:孪生妹妹无病症,发育良好;无输血史、出血史或瘀伤史。

药物史:无药物史异常。

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90次/分,血压77/40mmHg,体重3114g,身高47cm。

外观正常,发育良好,无急性窘迫征象、无瘀伤或血肿。

其他检验:无异常。

2﹒检验结果3﹒问题与解答
(1)患儿哪些检验结果明显异常?
答:患儿实验室检验异常主要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减低;APTT明显延长,而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明显减低和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减低。

(2)如何解释患儿这些异常检验结果?
答:与足月患儿相比,患儿为双胞胎;而双胞胎妊娠常铁储备较低,早产、出生后1个月内是患儿生理性贫血的最低点,可解释患儿贫血。

APTT延长、PT正常可表明内在凝血途径缺陷,包括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Ⅸ(FⅨ)和凝血因子Ⅺ(FⅪ)。

凝血因子Ⅻ(FⅫ)、高分子量激肽原和前激肽酶原与出血无关。

虽血标本可能受肝素污染,但患儿PT结果正常排除了这种可能
性。

在出血性疾病中,血友病甲(FⅧ缺乏)比血友病乙(FⅨ缺乏)多见,男性占全部血友病的80%~85%。

1/3血友病甲或血友病乙有新的基因突变。

此患儿FⅧ和Ⅸ活性减低,但同时患甲、乙血友病极为罕见。

(3)此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因检测不到FⅧ活性,故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重度血友病甲。

患儿FⅦ和Ⅸ活性在同龄参考范围内。

新生儿凝血系统生理不成熟,故解释儿童实验室检验结果应以特定年龄参考范围为依据(4)要确认诊断,还需进一步做哪些实验室检验?
答:要确认诊断,还需对实验室检验做如下分析:在足月新生儿,第1天的FⅧ活性可能会高于成人,约在出生后第10天降至成人浓度。

因此,如FⅧ活性低,则可诊断新生儿血友病甲。

出生时,FⅨ、凝血因子Ⅱ(FⅡ)、凝血因子Ⅶ(FⅦ)、凝血因子Ⅹ(FⅩ)常较低,尤其早产儿(参见表1‐2‐2),故出生时有可能诊断成中度或严重血友病乙。

因患儿出生后1个月时,检验结果可与参考范围重叠,故要确诊轻度血友病乙,除外已知有家族性遗传缺陷的分子诊断,则还应间隔约6个月后,再对患儿做凝血试验,以证实或排除血友病乙诊断FⅦ只由肝脏生成,在所有凝血因子中,半寿期最短,故维生素K缺乏或肝病时,FⅦ首先减低。

本患儿PT正常,有助于排除维生素K缺乏症。

【病例3】血液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临床病史
患者:女性,26岁。

症状:腹部、大腿皮肤硬结。

患者因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置透析导管后,发生锁骨和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用低于治疗浓度的香豆素治疗6个月。

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测定结果不稳定;香豆素治疗约4个月后,出现皮肤损害。

家族史:无相关病史。

药物史:有香豆素、硝苯地平药物使用史。

体格检查:腹部、大腿皮肤有硬结、皮下损害。

其他检查:无异常。

2﹒检验结果患儿抗核抗体斑点染色阳性。

3﹒问题与解答
(1)患者哪些检验结果明显异常?
答:患者香豆素治疗4个月后,腹部和大腿皮肤出现硬结病变和皮下损害;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INR、PT轻度延长,抗凝血酶活性(AT:A)和蛋白C活性(PC:A)轻度减低,抗核抗体(ANA)滴度增高、ANA斑点染色阳性。

(2)如何解释患者这些异常的检验结果?
答:患者PT延长、APTT轻度延长,蛋白S活性(PS:A),PC:A轻度减低均符合香豆素亚治疗浓度。

凝血试验结果表明,患者无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或高凝状态综合征的证据。

此外,患者有凝血因子ⅤLeiden(FⅤLeiden)突变、凝血酶原20210基因突变(FⅡG20210A)突变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而狼疮抗凝物(L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均无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