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经济统计学SPSS分析报告

应用经济统计学SPSS分析报告

中国计量学院应用经济统计学基于SPSS的试卷命题质量评估与成绩分析摘要:衡量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是对试卷及成绩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

SPSS 统计软件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更准确、严谨的结论,为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及科学指导。

关键词:SPSS;试卷评估;成绩分析考试是一种最有效、最常见的测量学生学习成绩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筛选高质量试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试卷分析,不但可以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对后续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掌握试卷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效地对教学加以监督和调整,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

鉴于目前多数教师凭借经验出题,不仅不能保证试卷应有的质量,不能全面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简单统计知识,对考试结果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致使考试结果中蕴藏的大量信息白白浪费。

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图形菜单驱动界面的统计软件,易于使用,能全面综合地阐述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操作界面简单,输出结果美观。

用户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 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

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

利用SPSS 进行试卷命题质量评估及成绩分析,能客观有效地对其进行评价,结果以统计表格及图形输出,使评价结果一目了然,方便教师的阅读及分析,以便寻求改进教学效果的手段。

本文以一次真实测试样本成绩为例,介绍利用SPSS11.5进行平均分﹑标准差﹑频数分布等相关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的分析方法。

质量分析所用的测试数据来源于某市小学生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包括10所县镇小学和农村中心校,285名学生。

通过研究,可以比较城镇和乡村学生的成绩差异情况,分析城乡差异以及教育公平问题,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建议。

各学校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1.1 原始数据的整理、录入启动SPSS,进入SPSS的数据编辑界面,即Untitled-SPSS Date Editor编辑窗口。

首先命名并定义变量。

用鼠标左键单击数据编辑器下方的Variable View(变量表),即进入变量命名及定义界面。

在第一列输入变量名:第一行第一个单元格输入“xq”,第二行第一格输入“cx”,第三行第一格输入“cj”;第五列Label (变量标签)对应“xq”﹑“cx”和“cj”处依次输入“县区”﹑“城乡学校”和“学生成绩”等;第六列为Values,用于定义具体变量值的标签。

对应“xq”分别定义1等于A县,2等于B县,3等于C县,4等于D县,5等于E县;“cx”分别定义1等于县镇学校,2等于乡中心校,其余各列均用SPSS的默认值。

然后输入数据。

变量定义完毕,左键点击下面的Date View(数据),返回数据编辑界面,一次录入以上数据,校对无误后即可进行分析。

2.1 数据的统计分析2.1.1 一般性分析①、全市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为78,标准差为14.27。

②、按县镇学校、乡中心校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由表可知:县镇学校样本总量为180,学生成绩平均数为79.4,标准差为13.47;乡中心校样本总量为105,学生成绩平均数为75.5,标准差为15.30;乡中心学校学生成绩低于县镇学校的学生成绩,且成绩波动较大。

③、按县区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由表可知:A县的学生成绩平均数为79,标准差为12.80;B县平均数为85,标准差为8.9;C县平均数为84,标准差为8.1;D县平均数为68,标准差为17.97;E 县平均数为74,标准差为12.39;B县总体成绩较好,D县成绩波动较大。

④、按学校统计由表可知:A、D、E县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平均成绩高于县镇学校,且波动较小;B县县镇学校学生平均成绩优于乡中心学校,且较为集中;C县县镇学校学生平均成绩优于乡中心学校,但波动较大。

2.1.2频数分析全市学生成绩频数表如下图所示:学生成绩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Valid 12.00 1 .4 .4 .418.00 1 .4 .4 .722.00 1 .4 .4 1.128.00 1 .4 .4 1.432.00 1 .4 .4 1.841.00 1 .4 .4 2.147.00 2 .7 .7 2.849.00 1 .4 .4 3.250.00 3 1.1 1.1 4.251.00 2 .7 .7 4.952.00 1 .4 .4 5.353.00 4 1.4 1.4 6.756.00 2 .7 .7 7.457.00 1 .4 .4 7.758.00 3 1.1 1.1 8.860.00 4 1.4 1.4 10.261.00 3 1.1 1.1 11.262.00 6 2.1 2.1 13.363.00 3 1.1 1.1 14.464.00 6 2.1 2.1 16.565.00 6 2.1 2.1 18.666.00 5 1.8 1.8 20.467.00 7 2.5 2.5 22.868.00 4 1.4 1.4 24.269.00 5 1.8 1.8 26.070.00 4 1.4 1.4 27.471.00 5 1.8 1.8 29.172.00 5 1.8 1.8 30.973.00 1 .4 .4 31.274.00 5 1.8 1.8 33.075.00 4 1.4 1.4 34.476.00 4 1.4 1.4 35.877.00 7 2.5 2.5 38.278.00 6 2.1 2.1 40.479.00 7 2.5 2.5 42.880.00 10 3.5 3.5 46.381.00 6 2.1 2.1 48.482.00 9 3.2 3.2 51.683.00 8 2.8 2.8 54.484.00 10 3.5 3.5 57.985.00 15 5.3 5.3 63.286.00 11 3.9 3.9 67.087.00 13 4.6 4.6 71.688.00 13 4.6 4.6 76.189.00 14 4.9 4.9 81.190.00 8 2.8 2.8 83.991.00 9 3.2 3.2 87.092.00 14 4.9 4.9 91.993.00 4 1.4 1.4 93.394.00 8 2.8 2.8 96.195.00 3 1.1 1.1 97.296.00 4 1.4 1.4 98.698.00 2 .7 .7 99.399.00 1 .4 .4 99.6 101.00 1 .4 .4 100.0 Total 285 100.0 100.0表2-1学生成绩频数分布直方统计图F r e q u e n c y表2-2全市学生成绩分布柱状图结论:由表可知:80--90分的学生数量最多。

表2-3 各县区城乡学生成绩相关分析从表2-3中可以看出“县区”和“城乡学校”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045 假设成立的概率为p=0.482>0.05,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县区”和“学生成绩”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23,假设成立的概率为p=0.00<0.01,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学校”和“学生成绩”的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为0.141,假设成立的概率为p=0.017<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其结论为:学生成绩的差异主要源自各县教育整体情况的差异,并与城镇学校和乡村中心校的差别有关。

因素“xp”:F=20.141, P=0.000,按0.05的检验水平,拒绝无效假设,可以认为因素“xp”效应显著,即各县(区)间有显著差异。

因素“cx”:F=2.477, P=0.117,按0.05的检验水平,接受无效假设,可以认为因素“cx”效应不显著,即城乡学校间没有显著差异。

因素“xp*cx”:F=3.968, P=0.004,按0.05的检验水平,拒绝无效假设,可以认为因素“xp*cx”效应显著,即各县(区)与城乡学校间有交互作用。

Eta平方:Eta2(xp)=0.227> Eta2(xp*cx)=0.055> Eta2(cx)=0.009.因素对总变异的贡献是xp大于xp*cx大于cx。

观察效能:因素“xp”和“xp*cx”分别为1.000和0.904.观察效能大,无需增加样本。

因素“cx”为0.348.观察效能一般,若增加样本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显著差异的效果。

结论:按0.05的检验水平,a县与d县,b县与d,e两县,c县与d,e两县,d 县与a,b,c三县,e县与b,c两县,差异显著。

a县与b,c,d,e四县,b县与a,c两县,c县与a,b两县,d县与e县,e县与a,d两县,差异不显著。

结论;由图可知县镇学校的平均成绩大于乡中心学校。

2.1.4试题难度系数分析该试题难度下学学生平均得分=77.88,最高成绩=101.00,则难度系数P=77.88/101=0.771,试题难度系数在0.6~0.8之间,难度系数适宜,整体试卷适合学生答题。

3.1 研究结论第一,县镇学校学生成绩优于乡中心校。

按县区看,B县学生成绩优于C县优于A县优于E县优于D县。

B县﹑C县学生成绩平均水平高且集中,属优良状态;A 县学生成绩平均水平较高,但分离程度大,存在低分生;E县﹑D县学生成绩平均水平低,且分离程度大,个体差异太大,属劣差状态,但存在高分生。

这种情况不利于合理安排教学,可以适当考虑给成绩差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或补课。

第二,学生成绩的差异主要源自各县教育整体情况的差异,并与城镇uexiao 和乡村中心校的差别有关。

第三,以上是通过一组检测成绩对教学质量进行的分析,只是管窥了教育统计学在分析测试应用中之一斑,希望籍此探讨一种收集处理测试反馈信息,并用以指导后续教学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