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期末综合测试题1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期末综合测试题1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周测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

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

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

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

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

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

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

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

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

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

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

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

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

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

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以“礼”修身。

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

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

其中,礼是最重要的。

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的礼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高级。

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语言文字应用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曾在这里付出了28年的青春,如今时过境迁,那个熟悉的小院已不复存在,但那些奋斗的岁月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②刘经理对自己要求很高,业务上不枝不蔓,深受客户信任。

他的工作作风也深深影响到他的团队,他所在部门的业绩连创新高。

③国庆节到了,刘老太太的儿孙们从全国各地回到老家,回到她身边,陪她欢度节日,一家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④一个月来,他足不出户,在寝室里专注于论文写作。

当他把完成的论文交给教授过目时,教授却批评他的论文深入浅出。

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国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唯一出路是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抓改革才会柳暗花明。

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学生们对衣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中学生恶衣恶食,令老师和家长伤透了脑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因叙利亚政府军发动化学武器袭击为由,向叙利亚境内霍姆斯空军基地发射了数枚战斧巡航导弹,使叙利亚局势再生变数。

B.三年前,非洲暴发了埃博拉疫情,中国率先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援外行动。

C.面对中国山水画,我们如果只关注其中山石树木等所谓的实景,而忽略云的辅助作用,则很难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蕴藉之美和空灵之美。

D.按照现在的划分标准,西湖龙井茶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在狮子峰、龙井、灵隐、虎跑、五云山、梅家坞一带。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从下学期开始,本刊将增设《真我风采》《热点评说》栏目,欢迎同学们惠赠稿件。

B.诚邀您莅临我校“民俗文化报告会”现场,为我校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认真指导。

C.我从报纸上得知贵公司招聘人才的消息,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与我洽谈。

D.兹介绍我校王华同志前往贵校联系有关安排我校学生到贵校实习之事宜,望接洽为盼!三、古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李牧闭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万余骑。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齿奇。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蒽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蒽,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市租皆输入莫府中(将军办公的机构,“莫”通“幕”)②赵王让李牧(省略“出战”二字,指“让李牧出战”)③日击数牛飨(用酒食招待)士④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常常)入收保⑤选骑(精选的战马)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土(获百金赏赐的勇士)五万人⑥彀者(善于射箭的人)十万人,悉勒(约束、率领)习战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8.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牧为边将,自筹边费,善待士卒,严格备战练兵,然每遇匈奴来犯,则固守不出战,人皆以为怯,故被赵王撤换。

而此后出战多不利,所以赵王又固请李牧复出,方保边境多年无失。

由于守边将士皆欲一战,李牧乃诱敌深入,设奇阵,大获全胜,击杀匈奴十余万人马。

B.李牧为边将,收市租以充军费,日飨士卒,遇匈奴来犯,则严令士卒入保营垒,不出战,人皆以为怯,故被赵王撤换。

而此后出战多不利,所以赵王又固请李牧复出。

由于守边将士皆欲一战,李牧乃选精兵与敌决战,大败匈奴,杀敌十余万。

C.李牧为边将,收市租以充军费,日击数牛飨士,每遇匈奴来犯,则严令将士固守不出战,人皆以为怯,故被赵王撤换。

复出后选练精兵,诱敌深入,设奇阵,一举歼敌十余万。

D.李牧为边将,自筹军费,善待土卒,严整守备,然每遇匈奴来犯,则固守不出战,人皆以为怯;赵王指责他也不听,所以赵王一怒之下撤掉了他。

复出后,砺精图治,选练兵马,设奇谋奇阵,一战而击杀匈奴十万余众。

9.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赵王昏庸,轻信小人谗言,杀掉名将李牧,迅速导致灭亡。

B.秦散布谣言说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昏唐,信以为真,杀掉李牧,导致灭亡。

C.李牧连败秦军,而赶王却中了秦的反间计将他杀掉,赵国也就很快灭亡了。

D.赵王宠臣郭开接受秦的贿赂,诬蔑李牧等欲造反,使赵王杀掉李牧,加速了赵的灭亡。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 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斩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周测题答卷一、填空题(每空6分)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1) 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10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斩之。

(10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