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报告选题的题号:28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构建和谐校园,探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我们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分析大学生友好关系、主管感受、影响因素、解决方式等方面,同时基于调查,总结影响因素,为以后做研究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幸福定义、影响因素、解决途径调查时间: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日调查地点:南昌航空大学调查对象:大一至大四学生本组成员:组员分工: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幸福感越来越显得重要。
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与增进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正确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观念。
本报告在对110名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大学生幸福感在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维度上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对幸福的归因及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幸福感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引言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快乐、满意、发展是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试图通过对人类理想心理机能和状态,如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个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
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2)整体性: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共同反映了个体综合的整体生活质量;(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
总之,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我们通过对幸福感的实证性调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对幸福感具体、准确与深入的把握,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继续深入地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幸福感的问卷调查,一共110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54人。
本次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94.5%。
(二)调查方式幸福感开放性问卷采用自编的幸福感开放性问卷,该问卷包括3个项目,分别从大学生的幸福原型、对不幸福的归因和对幸福的主观界定三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的幸福感,试图发现大学生群体幸福感的独特方面。
(三)数据整理组员分工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一)基本人口统计学数据结果本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
调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显示:男性56人(50.9%),女性48人(49.1%),大一80人(76.9%),大二18人(17.3%),大三5人(4.8%),大四1人(0.96%)。
(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情况与分析1、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程度总体状况被调查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感量表的得分情况显示:非常满意的占6.7%,满意的占41.3%,还算满意的占29.8%,不太满意占10.6%,不满意的占6.7%。
上述数据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接近2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2、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的性别差异比较统计分析表明,女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略高于男大学生,但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男女大学生大多数都对自身的总体生活满意与肯定的水平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说明男女大学生普遍对生活感到比较的不满意。
当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调查结果表明:对不幸福进行外部归因的大学生比对不幸福进行内部归因的大学生对生活更为明显地感到满意。
(三)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在我们调查的显示中,贫困15人占14.4%,富裕5人占4.8%,中等53人占50.9%,一般31人占29.8%,而对是否幸福与金钱有关的调查显示有关占62人占59.6%,无关42人占40.4%,这个数据说明金钱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很大,然而在对是否幸福进行调查发现感到幸福的79人占75.9%,一般幸福19人占18.3%,不幸福6人占5.8%,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现状生活满意度很大,还是比较满意现实状况。
(四)大学生情感的情况与分析1、大学生在情感选项上的得分情况情感量表包括积与父母的交流、恋爱状况、恋爱的幸福额度三个维度,其与父母的交流显示几乎不交流7人占6.7%,只交流学业,不交流生活及感情33人占31.7%,和父母向朋友一样33人占31.7%,和父母沟通但又怕他们担心31人占29.8%;恋爱状况显示已经恋爱43人占41.3%,还没有恋爱61人占58.7%,恋爱的幸福额度调查显示是否觉得恋爱后更幸福肯定回答的28人占26.9%,否定回答的15占14.4%。
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在和父母在交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部分学生和父母的交流仅仅停靠在自己的学业上,大学生对大一的大部分还未恋爱。
研究还发现积极情感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递减趋势。
对18-20年龄阶段的个体研究发现,幸福感呈下降趋势;这都表明个体在20岁左右是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比较高的时期,大学生在情感平衡上得分成正态分布。
2、大学生在情感选择上遇到问题和解决方式对大学生在情感上遇到的问题及分析显示:对问题大学期间是否经常为很多事烦心:是94人占90.3%,否10人占9.7%,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经常会因为小事烦心,思想活跃,容易想多。
而对问题遇到问题的求助方式找朋友40人占38.5%,找父母5人占4.8%,自己解决47人占45.2%,找同学12人占11.5%,这个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与父母的沟通较少,大部分人选择自己承受,自己解决。
(五)大学生心中的幸福感模型探讨及其分析本次调查前,先用结构性访谈法让部分大学生对幸福原型(即他们眼中的幸福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进行描述,同时用短信调查的方式询问了30名大学生“你认为幸福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具体描述。
”并对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列举出幸福的人可能具有的28种人格特质,然后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
在对所有调查对象在该项目上选择进行统计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心中的幸福感模型。
该模型有5个子系统构成,包括情绪情感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系统、支持系统和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系统。
(1)情绪情感系统,既包括乐观、愉快、情绪的丰富性与稳定性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包括对冷漠、忧郁、悲哀、孤独等消极情感体验的抑制或忽视。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们更容易获得革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的心理能量,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使人们忙于应付最近的、即刻的事件。
情绪乐观的人能够对不喜欢的信息持开放的态度,这样会有助于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2)认知系统,既包括自信、自尊、自我接纳、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肯定,对自己的理想、生活目的与意义的明确与积极评价,同时也包括对现实环境中消极影响与负性信息的合理歪曲与自我欺骗,对所感受或负载的来自内外环境中的复杂性学习的合理简化等。
(3)行为系统,既包括有效地把握与处理个人生活与情境的能力,对自身感受与需要的合理表达,对符合自我价值体系的目标的自主追求,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成效性、创造性等能力;同时也包括在挫折与不利情景中表现出来的对消极行为的抑制或合理行为的表达的能力,应付、抵御消极影响的能力等。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的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幸福感才会增加。
(4)支持系统,包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如父母、老师、恋人、朋友、同事、邻里、社会团体或组织等方面的人际心理支持,同时也包括身体与心理健康的支持,适宜的身体应激系统的支持,稳定的工作、满意的待遇与生活环境的支持,有安全保障的支持等。
(5)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系统,既包括不断成长、自由健康的发展,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进化,同时也包括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并不断成长。
研究表明,幸福感既有类似人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境的特性,其中人格因素是幸福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人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强化,因而,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幸福感。
幸福感是人格与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个体依据人格特质选择环境,环境对个体产生作用,个体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与表达会增加或减少幸福感。
四、讨论(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1、外部原因(1)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分析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朋友、老师、同学和其他方面(如亲戚、家庭、社团等),这些社会关系有重要的社会支持的作用。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给个体物质、信息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愉悦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行为模式,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幸福感的降低,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提高幸福感。
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个体只有在获得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同时人际支持也是影响幸福感的认知指标——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60%以上)大学生把幸福与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联系到一起,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中排第一位的是朋友(包括恋人)支持,其次是家庭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并且女生认为朋友在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男生。
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感到朋友支持和对归属感的需要,同时也更愿意利用来自朋友的支持。
而男性由于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望不同,对男性要求是更加独立自主,因而男大学生感受到朋友的支持要少于女生。
由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范围多集中在校园,与同学、朋友、老师的交往与交流沟通要多于与家人、亲戚的来往,所以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中来自朋友的支持要多于家庭支持就不难理解。
尽管本次调查并未深入涉及到影响幸福感的不同社会支持变量,但是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可以对总体幸福感和消极情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因而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产生较好预测的变量是家庭和其他支持。
(2)生活事件幸福感受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正性生活事件通常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