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20世纪的最后十年,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的触角也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994年4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自此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
15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或许不足为道,但对新闻发展史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每天通过阅读新闻来了解世界,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更为迅速便捷。
从所在小区的家长里短到世界各地甲型H1N1疫情的最新进展都可以时刻追踪,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简单阐述被誉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98亿人(22.6%),网络普及率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9%)。
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的再次飞跃。
庞大的网民规模也造就了我国网络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还指出,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使用率较2007年提升了近5%,网络新闻用户新增7900万户,达到23400万人,占总数的78.5%,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二、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1.网络媒体对于网络媒体,目前有很多种界定方式,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广义的网络媒体即借助互联网发布信息、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媒体不仅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性、体制化的信息传播机构,也包括了行业和企业站点等。
而狭义的网络媒体仅指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因特网上依法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评述、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
2.网络新闻什么样的新闻才能算是网络新闻呢?我们同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分析。
广义的网络新闻可以囊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切新闻性信息和评论,而狭义的网络新闻专指在网络媒体中传播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通常,网络新闻有如下特点:(1)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新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2)即时性与传统媒介的生产发行手段相比,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环节得到很大程度的压缩,其传播速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高的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来发布是最为快捷的方式。
(3)海量性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容量大得多,这使得网络新闻发布得以突破容量的障碍,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版面,能更好地实现自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巢乃鹏3江苏教育通讯本刊特稿己的传播目标。
而超链接的运用则构筑了新闻信息的线索链,方便读者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4)广泛性理论上来说,网络是覆盖全球的,世界任何一个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角落都可以访问新闻网站(忽略部分站点被屏蔽的情况),因此任何站点的新闻传播都是无地域限制的,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5)多媒体性网络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整合运作,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突出。
传统媒介传播信息的形式相对单一,网络则可以实现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境中的整合传播。
三、网络新闻的社会影响(一)对新闻业的宏观影响网络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为新闻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排斥、拒绝、禁止显然不是理性的态度,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恰当运用,使之成为传播新闻,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工具,而不是对我国新闻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冲击。
网络新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闻产业的改革,国内学者方汉奇提出“改革开放30年是新闻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如果我们给这30年的新闻业发展画一个发展图谱,我们就会发现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国内的新闻业在这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媒介融合的议题也被提上议程。
(二)对受众和舆论的影响1.重新定位新闻“把关人”的社会角色。
网络传播虽然削弱了新闻“把关人”的特权,但并不等于“把关人”社会职能在网络中的终结。
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网站论坛的管理者是新时代的“把关人”,他们对于网络媒体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有着神圣的职责。
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引导方式由“严把关”变为“巧指路”,从教育人们“看什么”到教人们“怎么看”,从以“堵”为主到以“导”为主。
2.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的功能。
网络新闻媒体同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后来的传播学者们也都把传播媒介看作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同样存在“议程设置功能”,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3.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
大众传播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大众”。
其中,“意见领袖”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
他们作为大众传播的“二级传播”者,在一般受众中有较强的活动力和影响力,而“意见领袖”在网络新闻媒体中同样存在,其作用不可忽视。
(三)对青年人的影响1.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和知识来源。
传统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课堂,主要信息资源库是教师和图书馆,还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
信息相对量少、面窄,且发布主体比较固定。
而网络的出现则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为丰富。
2.网络媒体在改变着传统、严谨、踏实的学风。
网络媒体海量的信息存储和多样化的信息供给使得大学生难以沉下心来认真学4本刊特稿习或做一些研究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上基本上都依靠下载来完成,不仅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依靠网络下载,甚至连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都是网络文章的再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媒体在高校助长了一种浮躁的学风。
3.网络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择业观。
众多网络商业炒作事件所产生的市场效益,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择业观。
受网络事件的渲染,一些大学生可能更注重表面化的东西,注重对名利的追求,而不愿选择基础研究工作,倾向于低付出、高回报的理想化的工作,而在择业时或挫折不断时则频频跳槽。
(四)对文化传播的影响1.基于内容审视的网络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传播综合利用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其内容相当广泛,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信息传递快捷迅速。
“网络传播在容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它能够将新闻传播活动由现实领域扩大到‘赛博’领域,并把分散的信息以网络特有的手段集中起来。
”这样,极其有利于受众自主地选择内容、反馈信息。
2.网络新闻传播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过程。
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地域界限,因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交流会彼此吸收、借鉴、认同并趋于一体化。
这种趋势如果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话,可以在多种文化的交融中衍生出新的文化意义,是人类的幸事。
3.网络新闻传播容易造成文化的分化。
当然这里的“分化”不仅是指社会不同阶层的受众由于知识结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而造成的对网络传播的接受及应用的不同,也指虚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冲突;这里更想着重提到的是指国家间因综合国力、技术因素等条件的优越与落后的差别而引发的信息传播不对等的现象。
四、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一)了解数字鸿沟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传媒业的大发展时期,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大众媒介。
人们以为媒介的普及带来的必然是文化的普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触到文化的发展,从而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进而会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平等。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假说提出质疑。
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如何填平这条知识鸿沟,就此成为学界和业界日益关心的问题。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繁荣与便捷之时,也日渐扩大该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于1999年提出的。
而在2000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问题。
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http:// )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概括了数字鸿沟的成因,“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拥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最好的教育。
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
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这种数字鸿沟的表现同样在网络新闻的阅读与传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虽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但无论是在微观的网络用户年龄5江苏教育通讯本刊特稿层次上,还是在宏观的互联网介入和使用的地区上,都明显体现出了数字鸿沟的存在。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更进一步扩大,使得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在信息革命与网络革命中被边缘化,形成了新世纪新型的知识贫困人口和信息贫困人口。
数字鸿沟的存在与日益扩展,不仅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更主要的是将影响到对下一代的教育。
虽然,数字鸿沟的问题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为此于2001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信息和通信技术工作组,包括各国政府代表、企业界、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甚至是世界银行的代表。
然而,填平数字鸿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发展中国家要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科技,但由于所有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要实现科技的发展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正确理解网络新闻网络新闻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新闻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纸媒的多行标题,到了网络新闻就精简为单行标题,而且无论在标题还是内容上都更为突显新闻的趣味性,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内容的准确性。
然而对时效性的盲目追求,其结果只能是新闻的快餐化,甚至会出现内容与标题的分离,二者的分崩离析的状况。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网络新闻呢?首先,网络新闻追求的是在第一时间对新闻进行及时报道,语言相对比较简洁。
在阅读时只需扫描式阅读,明白时间地点和大概发生的事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