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知识

德育本宝鉴的内容包括:德育的含义、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品德评价法。

教学本宝鉴的内容包括:教学的含义、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的含义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阶段、教学工作的环节。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传授传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即测验的效果可以从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评判: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教育目的本宝鉴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的含义和作用、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素质教育的含义和实施要求。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作用。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为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制度本宝鉴的内容包括:教育制度的含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自“废科举,兴学校”,开始了现代学制改革;“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该学制未能实行;“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五三三制”是在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加强。

教学评价本宝鉴的内容包括: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类型。

1.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测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考试。

考试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三种类型。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有组织呈现,通过这些资料和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个人的成长经历。

学习契约是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的一种契约,此契约界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怎样达成其学习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以及评定学习活动的标准等。

反思评价表是以问题或评价条目组成的表单,可以通过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使学习者了解到自己学习的完成情况,有效地启发学习者的反思,从而增强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活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水平做出评判的评价方法。

活动表现评价方法最突出的亮点,是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是在一定任务的完成中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突出了“活”、“动”、“表现”。

2.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的功能划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实施的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根据评价的标准划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根据评价的方法划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描述性的评价。

教师与学生本宝鉴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性质、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现代学生观的内容、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现代师生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性质:我国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角色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教师机智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师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思意识;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现代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教育与教育学本宝鉴的内容包括:教育的含义、教育的起源、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教育学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关于教育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生物起源说:此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说: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说: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和独立形态阶段,其中代表人物有: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我国春秋末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学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形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