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pt课件 179p
中药学
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 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 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 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
中医学
第一节 中医药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理论本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 阶段: 1、春秋战国→孕育阶段 2、秦汉→奠基阶段 3、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阶段
4、宋、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5、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6、近现代→坎坷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二、孕育中医学术的人文背景 1、中国农耕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2、人文地理的隔绝状态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 1、司外揣内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
一、调整—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融合与互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态 势(中西融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中医药的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 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 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 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 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 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 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 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 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
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 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 点
一、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 1、中医理论 2、中医临床和知识与技能 3、中药方剂知识与经验 4、养生保健技能及生活科学
二、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1、综合性 2、实用性 3、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及安全性 4、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可概括为{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 理问题时,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 完整性和联系性。包含两个方面: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内经》“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溜于膀胱, 则为溺与气”
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 药365种。
基础医学
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 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
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
方剂112首, 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 称之为“方书之祖”。 2.晋唐医著《肘后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 发展。 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 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医方 考》、《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古 今名医方论》、《普济方》等。 5.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 表作有: 《方剂大辞典》等。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的关系)
(1)阴阳的互藏交感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对立制约 (4)阴阳的消长平衡(量变) (5)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
(1)阴阳的互藏交感
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 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1.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相互关联的两个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内涵】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外延】 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 的…… ——属于阳。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 的…… ——属于阴。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 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 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 科有显著的发展。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 有显著的发展。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 (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
阴阳归类举例
阳 天 火 男 昼 上 外 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 能。 阴 地 水 女 夜 下 内 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 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 能。
2. 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1)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 方,其各自属性是绝对不变的 ---绝对性 (2)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 同一范畴中---相对性 (3)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 其范畴亦随之无限---无限可分性 《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 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2、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病、健康和 疾病学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 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 的、僵化的观点。 3、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 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一、中医学认知方法的总体特点 1、注重整体联系 2、讲究系统原则 3、注重捕获灵感,强于顿悟,长于非逻辑 思维而拙于形式逻辑 4、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