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简介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

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

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

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

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

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

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

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

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

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

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

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

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

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

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

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

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

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

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

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

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

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

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

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

“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

“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

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

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

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封建王朝,占领上海城,坚持斗争十八个月。

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老上海弄堂游戏20世纪的上海老房子,多是一些石库门的弄堂房子。

那时候的一些小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喜欢在自家的弄堂里玩一些小游戏。

那些游戏虽说与现今比起来,“道具”都是自作的,很简陋,但是玩的人都很投入。

对于50后、60后,甚至70后80后来说,弄堂游戏是他们童年欢乐的记忆和写照。

打弹子:就是玩玻璃球,北方人也叫打弹珠。

将弹子放在画好一定线条的水泥地(水门汀)上,用手指相互弹射对方的弹子,比输赢。

盯橄榄核:将吃过橄榄后剩下的核作为“道具”和“武器”,相互轮流对垒,要用自家的橄榄核将对方放在地上(方框里)的橄榄核“盯”出去,以此互比输赢。

拉叉铃:就是耍空竹。

造房子:在水泥地上画上些格子和线条,由两人或多人轮流着,单脚着地,跳着绷着踢地上的小布袋(里面装着些米粒),根据游戏规则,最先把小布袋“踢”到规定的格子里者为胜。

滚铁圈:将家里箍桶用下的铁圈为“道具”,用一铁丝做成的“钩子”作推进工具,使铁圈翻滚,谁滚得时间长、或者最先滚到目的地者为胜。

跳橡皮筋:一种以橡皮筋为“道具”的游戏。

跳时常唱一些歌谣或儿歌。

多为女孩子玩耍。

飞香烟牌子:香烟牌子是以前香烟包装里的附送物,常画有一些历史人物或名著人物(比如水浒、三国人物)等,一般为邮票双倍大小。

飞香烟牌子,就是将香烟牌子作为比赛工具,进行掷、飞比赛,看谁飞得远等。

刮刮片:也叫“刮豆腐刮子”。

刮片是一种用纸做成的方形游戏道具,常常双方(或多方)会手拿一厚叠刮片,进行刮片游戏。

一方把自己的刮片放在地上,另一方用一张刮片对着地上的刮片用力刮打,如能利用气压或震动的原理,将地上的刮片刮翻掉,就可赢得那张刮片。

挑绷绷:为两人或多人游戏。

先是由一人用线绳(连接成圈环状)穿于手上,人后另一人再从其手上将线绳“挑”过来,以此往复,一直到某人无法再“挑”(一挑就散)为止。

一般为女孩子玩。

斗洋火棒:两人或多人游戏。

游戏时,双方用大拇指和中指压住火柴棒,进行相互的对立挤压,看谁的火柴棒把对方的压断而自己的完好无损。

最后手里火柴棒多者为胜。

(洋火棒就是火柴棒)打菱角:菱角是用木材削成的一种菱形游戏道具,玩着分别用线绳环绕与菱角上,并将其锥形的底朝地上,然后猛力一拉,菱角迅速转动起来,看谁的菱角转得时间最长者为胜。

抽贱骨头:与打菱角相似,只是当“贱骨头”(也是一种木质的小道具,下端稍尖)被线绳绕着被“拉动”旋转后,游戏者还要用线绳不断地“抽打”“贱骨头”,以让其不至马上停止转动而倒下。

挑游戏棒:游戏棒是一种用竹片削成的细细地、长长地、尖尖的小竹棒,一般玩起来有很多根,上面还涂着不同的颜色以显示其不同的分值。

玩者为两人或两人以上。

由一人先抓好后放手,让游戏棒自行倒下散落开来;人后对手要设法在不“动”游戏棒的前提下,拿到越多分支越高的游戏棒;若不小心使其中的某根游戏棒动了,则换对方进行,依此类推。

最后看谁拿到的游戏棒的分值最高为获胜。

(注:当游戏者拿到第一根游戏棒后,他就可以用这根游戏棒作工具,帮助自己更方便地“拿”走更多的游戏棒)调年历片:上世纪70年代初起,社会上流行起了年历片。

年历片是一种如现今名片大小的硬质纸印刷制品。

正面为某种彩色图案,反面则为新一个年度的年历表。

当时因时代的关系,正面的图片大多是一些样板戏的剧照;后来又出现了烫塑型的、烫金型和凹凸型的。

也许是一开始因为发行量较少的原因,年历片俨然成了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特殊物品。

因为稀有,所以也有一定的交换“市场”出现(只是这个市场仅限于学校、或者石库门的弄堂口),大家互相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年历片品种,顺便进行一些互通有无的交换。

上海话“调”就是交换的意思。

放鹞子(风筝),就是放风筝。

不过以前都是自己制作的小鹞子,下端都粘两根长纸条以保持平衡。

当时放窑子可不简单,因为不像现在,有很多宽大的广场(如世纪公园等)可以自由放飞;那时候电线电缆又多是用电线杆挂在“天上”的,鹞子很容易被“挂”到电线杆上而损坏。

折纸青蛙:用纸折成青蛙状,且略显扁平,这样,双方在“对攻”时,就可以用嘴吹气,以期通过气与桌面压强的推进,使青蛙向前,并“顶”翻对方的纸青蛙。

猜电车票:猜电影票背面的价格。

掼三掼:玩蟋蟀(上海话叫禅羯)时,嫌蟋蟀不够很,用手甩一下。

一般三下,所以叫掼三掼。

斗公鸡:也叫“斗鸡”,一种男孩子玩的游戏。

玩者把自己的一只脚翘起来,用一只手掰住,单腿地与对方(也是一只脚着地)进行格斗,谁翘着的那只脚掉下来了,或者谁先倒下了,就输了。

老太婆撤尿:放炮仗(爆竹)时,炮仗没“响”,只是导火线“嗖嗖”地烧了一下。

可能对是时间太短的一种形象性比喻。

此外,还有——跳绳子、踢毽子、拍毽子、拉纽扣、挤死老娘有饭吃、数数拍打、摸瞎子、双脚不落地、钩脚跳、竖蜻蜓、撑老黄牛、骑老黄牛、斗鸡、摔大背包、背背包、翻麻袋、打头忒(新剃头,勿打三记触霉头)、踏高跷、骑竹马、荡门框、拉绳子、踢纽扣、骑马打、斗踏水车、拉长凳、踏棒冰车、官兵捉强盗、捉将帅、老鹰捉小鸡、抛高球、夯弹簧屁股、刮鼻头、点中指、拗手劲、手影戏、嗳唷哇、打手底板、金锁银锁、猜东里猜、拉钩、抬轿子、开火车、木头人、哏哏里趴、接口令、美丽的姑娘、按数画睑、哭烛包、冬瓜皮西瓜皮、小弟弟小妹妹、大头娃娃、新剃头、兔子的故事、打我一记勿要紧、好人不生肚脐眼、赖学精、咚咚呛、阿毛娘、学人家样、蜜蜂叮癞痢、争上游、摆四国大战、通关、廿四点、打康乐球、发转球、打三毛球、戳烂泥、摔响碗、堆黄沙、推砖头、套砖头、甩砖头、滚雪球、挥纸炮、翻翻片、东南西北、将军梦、玩风车、跷跷板、折纸艺、弹火箭、纸飞扰、降落伞、折纸牛角、叠糖纸头、拉木偶、打电话、钢丝枪、纸水枪、水泡枪、摔响炮、飞刀华、弹弹皮弓、弹洋火棒、飞铁片、拉瓶盖、拨浪鼓、玻璃丝、吹肥皂泡、做帆船、不倒翁、做彩蛋套、蚕豆兵、粽叶哨、甜芦黍、吃赤豆棒冰、喝酸梅汤、吃西瓜肉、嗑酱油瓜子、吃盐水片、吃盐精枣、吃宝塔糖、吃棉花糖、吃弹子糖、吃炒麦粉、吃鸡子饼、吃猪油炒饭、爆炒米花、生煤炉、倒马桶、剃马桶头、修塑料拖鞋、钩袜子、戴假领头、闷水、套藤圈、参加小小班、白相铅笔套、变水笔、看小书、集香烟壳子、刻花样、猜电车票、万花筒、潜望镜、细菌镜、西洋镜、拉竹哨、刮嗒板、讲电影、吹口琴、粘知了、飞金虫、蚕宝宝、养洋虫、敲鱼缸、撩鱼虫、放和平鸽、太阳花、拍苍蝇、赶麻雀、踏黄鱼车、小脚老太婆、装僵尸、画面具、滑扶梯、布老鼠编辑本段民间歌谣1,“落雨喽,打烊喽,小巴拉子开会喽!”(下雨一起玩的时候所喊的歌谣)2,“小皮球,小小来,莫列子开花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四二五三十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