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道德缺失原因及对策摘要: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令人担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重要课题。
本文综合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类型及原因,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预防及改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
切实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新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伦理;道德;诚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将来的前途和命运。
新形势下,有少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导致伦理道德缺失现象的发生。
如何有效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是摆在所有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类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
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主要有以下类型:1.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等学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一种贷款制度。
按照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丁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这一标准,高等学校中困难生的比例高达20%以上。
确保不让一名困难生固家庭经济困难入不了学和辍学是国家的一项既定政策,相比“奖、助、补、减”等助困措施,助学贷款具有资助面广、资助彻底和能够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等优点,所以国家丁1999年开始试点并于2000年在全国推开了国家助学贷款。
其特点:一是免担保,利用大学生个人的信用获取贷款;一是国家贴息,大学生在学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负担。
然而,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行,却不尽如人意。
2002年全国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牛仅占申请学生的31%,广东省高校截至2003年7月仅16782人签订了贷款合同,某学生总数达10000人的高校2003年仅100人签订了贷款合同,占全校困难生总人数的5%。
这一状况与国家助学贷款刚推出时的热烈反应和期望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学生不想贷,也不是银行没钱贷,而是银行不敢贷。
大学生诚信状况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1]2.作弊行为问题最近,学术剽窃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成了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浙大院士抄袭事件是被匿名举报、东北师大抄袭事件是被六名同事“同室操戈”,而“史上最牛硕士论文”及“史上更牛硕士论文”却都是来源于“网友曝”[2]。
2008年的,贺海波抄袭事件,震惊了整个学术界。
最近,中南大学对所有申请学位毕业答辩的研究生都进行“学位论文不端行为监测”,否则不予答辩。
3.异性交往失范异性交往是指异性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传递信息、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通过语言、行动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的相互沟通。
近年来,各高校校园文体活动异常丰富和活跃,大学生异性交往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目前,大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总的来说,是得体、理智和健康的。
但是大学生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监督、约束、控制的能力,考虑问题过于主观化、情绪化和理想化,容易导致异性交往失范。
异性交往极端浪漫、外出租房居住、在异性宿舍留宿、交往中发生两性关系等现象也时有发生[3]。
4.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高校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众多学子参与,其中也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
例如在班干部、党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的竞选过程中,存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等一系列不该有的现象。
本来深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社团活动,由于这些与公平、公正原则完全相悖的诚信缺失,同学们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许多学生甚至因此而对于学校正当的社团活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乃至抵制[3]。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有朝气、有礼貌,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但是,与此不和谐的是,一些学生经常时间观念淡薄,迟到、早退习以为常;甚至言而无信,承诺的事情,经常是不能兑现,不了了之。
此外,在就餐、购物、乘车时的任意“夹塞”,在图书馆、教室、餐厅和公共汽车上的抢占座位以及说谎、偷盗等各种不良现象,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并不鲜见[4]。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成因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象的凸现,表面上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实际上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为了让高校伦理道德教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就要追根溯源,透过现象,找出内在原因。
1.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冲击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以及以互联网和数字通信工具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渠道的普及,信息交流空间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上升。
一方面,他们思想更加活跃,自由,开放,能跳出传统视野,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社会经验,文化选择能力薄弱,批判鉴别能力不强,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些不良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趁虚而入,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5]。
2.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一项空前庞大而又无比复杂的社会工程,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进步三方面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所导致的多种利益矛盾,必然给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复杂的局面。
这一切都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他们一方面以极强的责任感,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日益强烈的参与意识,关注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进程,思考着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
另一方面,金钱、权力、名誉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腐败的滋生、社会上的不公平等现象给大学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6]。
3.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冲击网络的开放性引发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
首先,由于大学生识别能力偏弱,面对网络呈现的诸多不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道德文化等极易产生迷惘。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减弱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格扭曲。
在网络中,人与人的交往是间接的“人机交往”,容易摒弃道德约束和规范要求,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这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人格异化。
其三,网络的自由性弱化了道德责任感,导致大学生个人主义滋长。
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社会里,外在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法律法规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与惩戒力度不足,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弱化,自由意识泛滥,甚至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技术高超的表现[4]。
4.独生子女的缺点目前大学生群体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由于他们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许多人身上表现出了不容忽视的缺点。
他们依附性强,自理能力差,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延长,对于大学新的环境感到束手无策,焦虑不安。
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乐于交往,但另一方面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自私、嫉妒、感情易冲动的不良特征。
他们群体观念淡薄,协作意识差,行动上往往不能顾全大局。
他们由于经济条件有明显的优越性,在生活上不够勤俭节约。
他们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一方面表现为充满自信,思想活跃,另一方面又经不起挫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差[7]。
5.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存在不足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德育因其内容单薄、方式陈旧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
创新意识教育、整体意识教育、坚韧品质和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教育内容的欠缺让德育工作捉襟见肘;过于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使高校在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略显吃力。
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事实上的偏差,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厚专业、薄人文”的现象[8]。
综合评价体系中智育成绩的高低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心理适应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与智力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反差。
三、提高大学生伦理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将可能导致社会公德水平的滑坡,因此必须对此现象进行干预。
干预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就是对缺失成因的消解。
要消解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参与和配合,真正形成一个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伦理道德教育新局面[9]。
1.积极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学生到大学来,不仅仅是来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里感受一种文化熏陶。
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生活在一种环境中,耳濡目染,日久天长,人们就会熏陶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
高校必须构建高雅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炼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是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深入开展“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形象”教育活动。
三是要树立一批大学生个人和集体先进典型,集中凝练当前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使教育更有说服力,更具导向性,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大学生全面发展[10]。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提升伦理道德素质。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利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和校内教育相结合,来抵消或消除校内外的消极因素。
不同的道德情境可以激活、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4]。
通过开展社会调研、社区服务、智力扶贫、勤工俭学、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融合道德理论,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有着大量鲜活的素材和实例,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心理感受和道德体验,从而深化责任感、使命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等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人格[11]。
3.抓好诚信品德教育,培养责任意识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创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要充分利用“两课”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
通过开展“明礼诚信”、“诚实守信,快乐人生”等主题教育活动,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其次要改善高校的育人环境,营造诚信的育人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学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高校应规范学校的活动,把“诚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
高校还应要求教师不仅要从伦理道德认知上教给学生诚信,还要帮助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逐步将诚信内化为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