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党参等功效作用

党参等功效作用

党参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酸。

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配补血药如熟地、当归等。

实证、热证禁服;正虚邪实证,不宜单独应用。

适应人群体质虚弱,气血不足,面色萎黄,以及病后产后体虚者宜食;脾胃气虚,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食少便溏,慢性腹泻,肺气不足,咳嗽气促,气虚体弱,易于感冒;气虚血亏者宜食;慢性肾炎蛋白尿者宜食;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佝偻病患者宜食。

上述病证,古方用人参者现代常以该品取代。

用法用量一日15~30克。

煎汤,煎膏滋,入粥、饭、菜肴。

不宜与藜芦同用陈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治脾胃病的功效,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陈皮的功效和作用。

1、陈皮有助于消化,因为陈皮含有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此外,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

2、陈皮的苦味可以与其他味道相互协调,因此可以用于烹制菜肴改善味道,不但辟去鱼肉的膻腥味,且使菜肴特别可口;在凉果、食品方面,新会陈皮梅、陈皮鸭、陈皮酒,其色、香、味都具特色。

此外,制作绿豆沙、红豆粥等甜品,若加入一点陈皮,味道分外芳香。

3、陈皮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辛苦、性温,具有通气的健脾、燥湿化痰、解腻留香、降逆止呕的功效。

中医的“陈皮半夏汤”、“二陈汤”是主要靠陈皮治病的,以陈皮为主要成分配制的中成药,如川贝陈皮、蛇胆陈皮、甘草陈皮、陈皮膏、陈皮末等,是化痰下气、消滞健胃的良药。

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症状的人食用。

半夏半夏的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半夏的作用:1. 用于痰多咳嗽: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

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

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

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

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

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4.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

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泽泻泽泻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导读: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泽泻别名水泻、芒芋、泽芝,泽泻有利水渗湿、泄热通淋的功效,泽泻有治疗小便不利、热淋涩痛、痰饮眩晕、遗精、水肿胀满、泄泻的作用,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泽泻。

泽泻的功效: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泽泻别名水泻、芒芋、泽芝,泽泻有利水渗湿、泄热通淋的功效,泽泻有治疗小便不利、热淋涩痛、痰饮眩晕、遗精、水肿胀满、泄泻的作用,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泽泻。

药名:泽泻。

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禹孙。

性味:甘、淡、性寒归经:归肾经、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泽泻的作用:泽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泽泻淡渗,其利水作用较强,治疗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常和茯苓、猪苓、桂枝配用;泽泻能泻水湿,行痰饮,常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泽泻配白术同用;泽泻能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与厚朴、苍术、陈皮配用。

泽泻用药禁忌:1、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泽泻。

2、泽泻畏海蛤、文蛤。

《本草经集注》浙贝母中药浙贝母又称浙贝,为百合的功效与作用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

中医认为浙贝母有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渐贝、象贝、大贝母、珠贝。

【性状性味】苦,寒。

归肺、心经。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浙贝母的禁忌与副作用功效与作用【功效】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开郁散结。

主治风热或痰热咳嗽,咽喉肿痛,肺痈,瘿瘤,疮痈肿毒。

白术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2.抗溃疡。

3.保肝。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抗应激。

6.增强造血功能。

7.利尿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8.抑制子宫收缩。

9.抗氧化、延缓衰老。

10.降血糖。

11.抗凝血。

12.抗肿瘤。

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1.利水消肿茯苓有利水、消肿、固精、安神、健脾胃等多种功能。

2.提高人体免疫力茯苓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防癌抗癌之功效。

3.降血压茯苓可使平滑肌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

茯苓可影响体内代谢,对电解质的平衡有调解作用,并能降低血糖,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蛤蜊粉【别名】蛤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治痰饮喘咳,水气浮肿,胃痛呕逆,白浊,崩中,带下,瘿瘤,烫伤。

【药用部位】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贝壳的粉末。

生牡蛎1.收敛固涩,清热益阴,软坚化痰,敛阴潜阳。

2.主治盗汗、自汗、遗精、泄泻、崩漏、带下、惊痫、眩晕、瘰疬痰核、疝瘕,心痛、痈肿疮毒、失眠等。

生牡蛎的作用:1、强肝解毒。

牡蛎的肝糖元存在与储藏能量的肝脏与肌肉中,与细胞的分裂、再生、红血球的活性化都有着很深的关系,可以提高肝功能,恢复疲劳,增强体力。

在牡蛎中所含有的牛磺酸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排除堆积在肝脏中的中性脂肪,提高肝脏的解毒作用。

2、提高性功能。

牡蛎体内含有大量制造精子所不可缺少的精氨酸、与微量元素亚铅。

精氨酸是制造精子的主要成分,亚铅促进荷尔蒙的分泌。

另外,硒也是制造精子所不可缺的微量元素。

因此食用牡蛎可以提高性功能。

性功能下降、前列腺肿大、性器官发育不全等男性疾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亚铅不足而引起的。

3、淤血净化。

十分粘稠,难于流动的血液在中医中被称为淤血,是万病的根源。

肝功能低下会引起淤血、血中胆固醇高的话,牛磺酸可以促进分解肝脏中的胆固醇,随后排泄就会增加,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就会降低。

从以上所说就可以看出,牡蛎的牛磺酸对于因淤血而产生的动脉硬化,和随之引发的狭心症、心肌梗塞、脑梗塞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4、恢复疲劳。

身体里疲劳物质(乳酸)积累后,就会感到疲劳。

能量源的葡萄糖在燃烧后会产生乳酸,而引起肩膀疼、肌肉疼、头疼等症状。

血液流动的所有器官都会产生乳酸,而所有的乳酸都是通过肝脏来处理,因此肝脏是否健康对于人体是相当重要的。

在牡蛎中含有的氨基酸可以提高肝脏的机能、抑制乳酸的积蓄,帮助加快疲劳的恢复与体力的增进。

另外,牡蛎中的牛磺酸与肝糖元不仅可以帮助肉体上疲劳的恢复同时对精神上疲劳的恢复也是十分有效的,内因性抑郁症的改善与视力恢复的作用也已经得到了认可。

5、滋容养颜。

6、提高免疫。

7、促进新陈代谢。

食疗作用: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心、肾经;质重镇降,可散可收;是唯一可以生食的贝类。

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功效。

鳖甲又名甲鱼、团鱼、水鱼、王八。

【性味与功效】味成,性平。

功效: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传统应用】主治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阴虚阳亢,升火头晕,热病伤阴,阴虚风动,疟母,痞块,胸胁作痛,癜瘕积聚,月经不通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鳖甲煎丸(《金匮要略》):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韦、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拳、阿胶、蜂窠、赤消、蜣螂、桃仁,治疗瘢瘕、疟母;②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升麻、鳖甲、当归、蜀椒、甘草、雄黄,治疗阴阳毒病;③鳖甲散(《沈氏尊生书》):鳖甲、柴胡、知母、秦艽、当归、青蒿、乌梅、地骨皮,治疗骨蒸;④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治疗温病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⑤鳖甲丸(《太平圣惠方》):鳖甲、大黄、琥珀,治疗妇人月水不在著名方剂秦艽鳖甲散、清骨散中均有鳖甲,都用于治疗肺痨虚热骨蒸之病症。

在《温病条辨》)中治疗下焦温病,热深厥甚的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中也用了鳖甲。

甘草是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甘草调和诸药量宜小,作为主药量稍大,用于中毒抢救量宜大。

补中缓急宜炙用,清热解毒、止咳宜生用。

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与桂枝、芍药、饴糖配用,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者,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

外感风寒咳嗽者,常与麻黄、杏仁同用。

咽喉肿痛者,可单用煎服,亦可与桔梗同用,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甘草的功效作用包括可以治疗咳嗽,胃溃疡,口腔溃疡,回肠炎,漏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副作用: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可以引起称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平过高。

正常情况下,这种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钾和钠的水平。

这种激素的水平过高会阻碍钠的排泄,并导致钾从尿液中排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肌肉损伤。

损失钾可导致心脏和肌肉运作异常。

它也导致保水,造成水肿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