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宗羲

黄宗羲

不惜剥夺天下人之利尽归于天子,而将天下之害推
予他人。“一家之法”使本末倒置的君民关系合法
化,从而造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君主独裁统治。
批判君主专制
首先,君主专制是造成天下苦乐不均的根源。

黄宗羲认为,君主无不“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以为天下
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是黄宗羲 “法治”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也是黄宗羲
要求“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政
治原因。
三、对“一家之法”的批判

黄宗羲认为“一家之法”违背了君民关系的准 则,其对君主的利益无微不至地予以维护,而视天
下为草芥。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一家之法”
皇帝更加独裁,更加专制。他主张恢复宰相制,并加重
相权,使皇帝与宰相形成相互制约之势。
限权措施
(二)君臣共治,以弱君权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非臣之间“名异而实同”,没有主仆关系。
因此,作为臣来说,“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为一姓也”。 作为君来说应视臣为“师友”。君臣关系如此,君则失去了独断 之权。君臣在共同治理国家时,须以天下人为重,互相协商,各 司其职。
的口号,其标志着正统法律思想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天
下之法”为核心的“法治”观也宣告了传统“人治”与
“法治”之争的结束。黄宗羲将帝王服务的法律转而为天
下人服务,将“法治”与民主相结合。把执法的平等深入
到立法领域,把对帝王的保护变为限制,这些都是在他以
前的思想家从未做过,甚至从未想过的事情。变更传统法 律观,使其透露出近代的气息,改革传统法律制度的格局, 逐渐削弱君主之权,变君主为民主,这便是黄宗羲对中国
即天下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不但经济、司法方面的权利平等,而 且不论出身、职业,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当官的不因在朝为官
就高人一等。有了这种天下之法,就能使天下人“各得其私,各得
其利”。由此可见,在法律思想方面,黄宗羲是把保护个人权利和
法律上的平等作为基本要求。
"一家之法"?就是将天下之利归于君主一家。
贵,草莽布衣不为贱,人人平等。这种法是“藏天下于
天下也”,天下之人依法享有天下之利,于是避免了战 乱、残杀,天下达到太平境地。
特征
3、“天下之法”必须

反映“民意”。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法”保护天下人的利益,还须体现
天下人的意志。为了保障民意的体现,他提出了“学校
议政”的方案。

(详见后面的PPT)
法律思想之三
工商皆本
黄宗羲在经济方面的立法思 想,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法律思想 和实质特点:代表广大市民阶层、 反映民主。
(1) 在土地法和税法方面,黄宗羲抨击当时的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是“乱世苟且之术”,是
“以法夺民之田”。他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 赋税繁重,贫富悬殊的 状况,主张把土地收归国 有,以“井田制”的形式“授民以田”每户五十 亩,全国授田多余的田亩,“以听富民之所占。”
他认为这样做,就可使“天下之田自无不足”。
(2)他主张在平均授田的基础上,改革赋税制度。
税额是:"授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以 二十为则;其户口则以为出兵养兵之赋”,如此则 “国用自无不足,又何事于暴税乎!”

黄宗羲这种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主张, 形式上是主张恢复“井田”,但在实质上是主张在 土地占有和赋税制度的厌弃和对新土地与赋税制度 的向往。

黄宗羲所设想的学校,与资产阶级议会的某些职能不谋而合。


2、健全法治体系
黄宗羲从限制君权,反对专制的角度出发,对“法治”进行
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以往所谓的“法治”是维护君主利益的,其
以残害天下之人、束缚人才为能事。

在黄宗羲的“法治国”中,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特权,人们依据“天下之法”尽其义务,享其权利,这与近代的 资产阶级的“法治”观多有相似之处。
批判君主专制
再次,君主专制是造成宫廷政变、宦官专 权等政治黑暗的根源。
君主专制制度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大权集于皇
帝一身。造成了君主的独断与专横。
四、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克服“一家之法”弊端的唯一出路在于立“天下之法”以取代 “一家之法"。 黄宗羲的“天下之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首先,立法须体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原则。在“天下之法”
法律思想之二
以“法治”限制“君权”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 君权过重,法治不兴,要实现以“天下之 法”取代“一家之法”的理想,首先要限
制君权。
《明夷待访录》:天下之大,非一人能所治而分治以群工
限权措施
(一)加重相权,以分君权

明代初期,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弃了宰相之职,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黄宗羲认为,废除宰相制,使得
限权措施
(三)地方分治,以制集权
1、学校议政

黄宗羲认为学校是体现民意的场所,因此对学校在限制君权方面 的作用十分重视。黄宗羲认为学校应参与法律的制定,并 监督其实 行。最高学府京师太学的长官,地位应与宰相相同。学官应由德高望 重,能代表民意的大儒担任。君主每月初一应亲临太学,体察民意, 听从劝谏。地方学校亦有评议、监督、弹劾本地政府官吏的权力。


入死,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晚年从事著书立说,坚持民族气节,拒
不仕清。
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
法律思想之一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黄宗羲主张实行“法治”。但他认为, 要实行“法治”,首先要以天下之法代替 一家之法。
一、”天下之法“和”一家之法“的概念
何谓“天下之法?"(特点:将天下之利归于天下之人)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陈婧琪
生平简介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 姚人。 黄宗羲十四岁随父(黄遵素)在京,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 东林党人的影响。 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党的斗争。 黄宗羲十九岁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他进京为父伸冤。 明亡后,他进行了抗清武装斗争,出生

第三,黄宗羲的法律思想不仅使同时代有卓识 的思想家、学者为之倾倒,而且影响了二百年之后
的中国近代社会。近代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
改良派、民主派的法律主张中,皆有黄宗羲的思想
印记。
谢谢观看!
黄宗羲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新生的市民阶层的代言人。 对市民的同情与希望,亡国亡族之忧,家破人亡之恨, 使黄宗羲走上了反专制、反传统的道路。在对君主专制 的批判与讨伐之上,黄宗羲是空前的。黄宗羲在揭露君 主制时提出的法律主张与崭新的法治观更是另人耳目一 新。

第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这是一个划时代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原君》
批判君主专制
其次,君主专制造成天下战乱不息的根源。

黄宗羲指出“一家之法”是将天下人的天下藏与君主的“筐
箧”之中,其利所在天下人共知。

君主制下,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实际上是独夫民贼, 是天下百姓不共戴天的“寇仇”。黄宗羲认为“一家之法”所维 护的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君主私利,对天下之人只有束缚, 没有保护,故称“非法之法”。
盛兴下,官吏为民不为君。官吏不是君主个人统治天下的工具,而
是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公仆。黄宗羲批判了三纲中的“君为臣
纲”。黄宗羲号召官吏出仕便应有“为天下,非为君也”的抱负。
对民视之为“寇雠”的暴君可以起而推翻之。
特征
2、其次,“天下之法”须以保障人民的平等为宗
旨。

黄宗羲认为三代之时是“天下之法”盛行之时。当时 人人有权享用自然山泽之利,刑赏公正,朝廷官吏不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