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说课设计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教学过程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第四部分:板书设计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根据这样的学习要求,教学中力争达到以下目标:1.知道林则徐在学习西方历程中的地位,能说出魏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两人思想变化的原因。
2.结合洋务运动的重大活动,理解“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含义。
3.能说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主要观点,并尝试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当时的影响。
4.能感受到近代重要思想家向西方学习、不懈探索救亡道路的精神。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重点:“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历史学科是天水市中考科目,我校拥有本市最优秀的生源,天水一中的高二文科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
已经具备一定的解读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且将要面对的高考亦侧重材料的理解与提炼。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
近代中国历史相关资料较多,但要注意精选。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和必修1、2的学习中有所涉及,学生对“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活动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相对来说知识点都较为零散,且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层面,对于思想文化方面知之甚少,对历史事件缺乏整体认识,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知识进行整合。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先学后导”的方式,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先学后导”的模式,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基于此,我打算把林则徐、魏源、洋务人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观点,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观点产生的原因、这些观点的演进情况,并感受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的精神。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按照我校教学过程落实“教学五环节”中的预习要求,在上课之前学生已完成教材的阅读、配套资料的“自主预习”部分。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欧的思想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各有什么影响?2.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有哪些?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导言解读:导言解读:由“近代”确定本单元内容起于“鸦片战争”,引导同学们回忆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的“转折”和“开端”体现在以鸦片战争为界,之前之后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八十年来,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这些环节构成了文化上的古今中外新旧之争的辩证发展线索,反映了中国人在奔向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的逐步提高。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导言解读:联系第一、二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对比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和西方思想界,总结其特点为:学术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思想界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这种局面被鸦片战争所打破,鸦片战争使中国人传统的民族优感和民族自信心遭到沉重的打击,原来的认知被推翻,至少是遭到质疑。
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从而开始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也进入了近代中国的探索史!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包括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有科技、有制度、有思想文化;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共同主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的。
而学习层次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正是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2.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紧紧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个时代主题,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中的有识之士都用自己的方案和实践彰显着中国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每一次探索几乎都是在某次战争之后。
每经历一次战争,民族危机加深一步,中国人随即做出相关反应。
从而体现出近代中国的历史,即是屈辱史(战争),又是抗争史(史实),更是探索史(思考)。
伏尔泰卢梭康德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一.“开眼看世界”:(教师引导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含义,主要是讲林则徐和魏源率先迈出了“师夷”的步履。
以此引入背景,并让学生明白林、魏“开眼看世界”的价值,为对其正确评价奠定基础。
)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大军,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两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争显示出的中国和西方之间巨大的差异及对国人的震撼。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火逼迫下步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鸦片战争是中西方之间的武力的较量和竞争。
从来都是朦胧一团的“泰西”,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这种压力目睹身受,终身不能去怀。
在禁烟的过程中,林则徐最早接触西方人,不仅意识到中国的闭塞,也看到了中国国力的虚弱。
故林则徐一改以往中国士大夫自视“中央大国”的傲见,在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层面正视西方文明。
在致友人的信中,他曾对中西的“器”和“技”的功能进行形象的比较:“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需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参考资料: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参考资料: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手段——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教师讲述:尽管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和见解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未能付诸实践,内容多侧重在地理、历史方面,并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其代表作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尚显得初步、肤浅和零碎,甚至还有不少错误。
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在战争的权威下,林、魏能率先认识到对手的长处并向其学习。
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和气度,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直到1860年咸丰皇帝才颁布了学习西方技术的上谕。
著名学者蒋廷黻先生曾十分痛惜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参考资料:—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明确即可。
必要性:内忧外患加剧,危及清政府统治;可能性:西学逐步传播。
1.背景:材料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材料2: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标题:“体”、“用”、“中学”、“西学”、“中体西用”,明确其主张。
当时清政府中存在的不同声音: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同——目的、阶级立场;异——态度、手段。
思考学思之窗:中体西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思想有何差异呢?参考资料:给出提示,学生自主回答:继承(同)——学习内容、根本目的、阶级立场、影响;发展(异)——学习领域、首要目的、实践程度。
—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实践:师生共同完成对洋务运动内容的总结,明确洋务运动是对抵抗派“师夷长技”主张的实践。
另,评价出于内容,在分析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正是在它的庇护下,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才得以排除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插足于传统文化的世袭领地,渐渐地扎下根来,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对于‘中体’、‘中学’以强烈的对比、影响,并且最终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它们的面貌。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参考资料:—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评价:讲清其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作用及局限性。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必修2中已学习,再次强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教师解读“维新”概念: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60至90年代末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补充: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的理论体系,也并未付诸实施。
强调在19世纪的60年代,中国思想界“维新”思潮与“中体西用”思想并存。
“事实上,大清帝国的实质性死亡是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始的,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不仅壮大了它的对手,更要命的是,它让整个朝廷失去了国民的信赖和代表性,也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控制力,这对于一个集权的帝制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
”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康、梁维新思想的背景。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三.维新变法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1)背景:①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思想基础: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