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旋酶活性证明:一段标记的小段DNA与环状质粒杂交、分离,分别跑电泳,发现不同于杂交分子的条带。
2、TM值: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不同序列的DNA,Tm值不同。
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
3、Cot曲线:在两条具有互补碱基顺序的两个单链DNA之间,根据重组为双链分子速度的分析来确定DNA碱基排列的复杂程度和排列折返频度,这种分析方法称为Cot分析。
其反应速度与DNA的浓度成正比。
若DNA样品中碱基顺序有重复,则重组速度就与重复频率成正比地增加。
将C0×t作为参数,就称为Cot,将Cot的对数作为横坐标,C/C0作为纵坐标的Cot曲线,对DNA样品中碱基顺序组成的分析,特别是对重复顺序的分析是很有成效的。
4、C值:生物体的单倍体基因组所含DNA总量称为C值,每种生物各有其特定的C值,不同物种的c值之间有很大差别。
从总体上说,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同生物在进化上所处地位的高低无关,这种现象称为C值矛盾(C—Value paradox)。
5、开放阅读框:结构基因的正常核苷酸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的阅读框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其间不存在使翻译中断的终止密码子。
6、信使假说证明:当E.coli被T2感染,迅速停止了RNA的合成,但噬菌的RNA却开始迅速合成。
用同位素脉冲一追踪标记表明噬菌的RNA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行合成,但很快又消失了,表明RNA的半衰期是很短的。
由于这种新合成的RNA的碱基比和T2的DNA碱基比相似,而和细菌的碱基比不同,所以可以确定新合成的RNA是T2的RNA。
由于T2感染细菌时注入的是DNA,而在细胞里合成的是RNA,可见DNA是合成RNA的模板。
将E.coli培养在15N/13C的培养基中,因此合成的RNA和蛋白都被“重”同位素所标记。
也就是说凡是“重”的核糖体,RNA和蛋白都是细菌的,然后用T2感染E.coli,细菌的RNA停止合成,而开始合成T2的RNA此时用普通的“轻”培养基(14N/12C),但分别以32P来标记新合成的T2 RNA,以35S标记新合成的T2蛋白,因此任何重新合成的核糖体,RNA,及蛋白都是“轻”的但带但有放射性同位素。
经培养一段时间后破碎细胞,加入过量的轻的核糖体作对照,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轻”的核糖体上不具有放射性,“重”的核糖体上具有32P和35S。
7、cDNA:(copy DNA)是一段RNA(mRNA)的DNA拷贝,利用反转录酶由mRNA合成DNA。
反转录酶合成第一链,DNA聚合酶合成第二链。
8、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利用一小段引物和DNA的X片段2端序列杂交而引发合成。
9、RTPCR:反转录PCR,克隆一直mRNA的cDNA。
与PCR不同的是,用m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先合成DNA单链,再由正向引物合成双链,然后利用PCR进行克隆。
10、5端快速扩增:11、12、3端快速扩增:13、14、离子交换层析:以离子交换剂(树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的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可根据离子所带电荷多少分离蛋白质等物质。
15、凝胶电泳原理:凝胶电泳分离DNA的原理是——摩擦力,小分子摩擦力小,迁移快,大分子摩擦力大,迁移慢。
16、凝胶过滤层析:基于分子本身大小的分离技术,用多空树脂填充层析柱,大分子不能穿过小孔,因而能较快流过柱子,小分子通过小孔,流动距离加长,因而流速过慢。
17、Southern杂交:鉴定特异性DNA片段,又称southern印迹杂交,一般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硝酸纤维酯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或者紫外线照射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用放射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从而检测特定DNA 分子的含量。
18、Western杂交:又称免疫印迹,针对蛋白质,将蛋白质分子电泳后印迹到上,在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定性定量蛋白质。
19、Northern杂交:鉴定基因活性,针对RNA,通过凝胶电泳,分离总RNA,并印迹到合适的膜上,印迹膜再与cDNA探针特异杂交,通过自显影曝光,定性定量RNA。
20、DNA测序原理:Sanger DNA测序法,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
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
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
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
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
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
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
21、RNA测序:转化成cDNA,然后用Sanger法测序。
22、蛋白质测序: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异硫氰酸苯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3、S1核酸作图:用于定位RNA的3端和5端及定量细胞中给定时间的特定RNA,原理是,标记一个仅能与目的RNA杂交的DNA探针,探针必须跨过转录的起始区终止区,杂交后,加入只讲解单链DNA和RNA的S1核酸酶,杂交部分被保护。
24、RNA聚合酶组成:β亚基;β’亚基;α亚基;δ亚基;ω亚基。
25、δ亚基:δ因子能特异性指导RNA聚合酶合成特异的RNA,没有了δ因子,就没有了特异性。
指导聚合酶在特异的启动子处起始DNA的转录,促使聚合酶与启动子紧密结合。
26、启动子组成: DNA链上一段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能起始mRNA合成的序列,是一段富含AT的称为-10框和-35框的核心启动子和上游元件和增强子组成。
27、转录起始过程:(1)RNA聚合酶全酶与DNA松散结合,并寻找启动子;(2)全酶找到启动子并与之松散结合,形成闭合启动子复合体;(3)全酶紧密结合使DNA局部解链,形成开放启动子复合物。
28、β亚基催化转录过程中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链的延伸)证明:利福平阻断链的起始,链霉素阻断链的延伸,实验证明β因子决定这两种药物对聚合酶的敏感性和抗性。
29、转录终止:聚合酶到达终止子时,从DNA模板上脱落,释放RNA链,是为转录终止:(1)内源性终止子:反向重复序列(形成发卡)和富含T的非模板区,rU-dA碱基对引起聚合酶停顿,为发夹结构形成提供可能,发夹结构使得DNA与RNA的结合不稳定,导致分离,转录终止;(2)ρ依赖性终止子,含有反向重复序列,形成发卡,结合在转录区,当聚合酶在发卡处停顿时,ρ因子赶上聚合酶,转录终止;30、乳糖(lac)操纵子:负调控,lac阻遏物结合在启动子右侧的操纵基因上,操纵子被遏制,组织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结合,基因不能转录,所以操纵子处于关闭状态,当葡萄糖缺乏,乳糖可用时,商量乳糖被转化成异乳糖,作为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解离,RNA聚合买与启动子结合,开始转录;正调控,由代谢物激活蛋白(CAP)介导,与camp共同激活转录,葡萄糖能降低CAMP浓度,抑制转录激活,只有葡萄糖浓度很低时,才被激活。
31、阿拉伯糖(ara)操纵子成环阻遏证明:阿拉伯糖缺乏时,AraC蛋白引起DNA环化,则成环DNA凝胶电泳速度比不成环快。
螺旋必须是整数倍才能成环。
32、色氨酸衰减子:衰减子包含转录终止信号(终止子)的反向重复序列和富含A-T区,形成发夹,降低结合度,终止转录。
33、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Ⅰ在核仁中,催化合成大的rRNA前体,Ⅱ核质中,合成mRNA和snRNA,Ⅲ核质中,合成tRNA。
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分离。
α-鹅膏覃碱在低浓度时抑制Ⅱ,高浓度时抑制Ⅲ。
34、表位标签: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一个外加的结构域(表位标签)贴到聚合酶Ⅱ的亚基上,加入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基中培养,加入针对表位标签的特异抗体,发生沉淀作用,从而与其他杂蛋白分开,得到高纯的聚合酶Ⅱ,加入强去污剂SDS 得到变性分离的各亚基,跑电泳可知。
35、增强子:在启动子上游的72bp处,既不是方向依赖性,又不是位置依赖性的能促进转录发生的DNA元件,称为增强子。
36、沉默子:与增强子作用相反。
37、mRNA剪切:38、加帽形成:(1)RNA三磷酸酶切去5端γ-磷酸,留下2磷酸基;(2)鸟甘酸转移酶把GMP从GTP转移到位于5端末端的2磷酸基上,(3)甲基转移酶把甲基从甲硫氨酸上转移到GMP的7-N上。
(4)重复上面步骤到倒数第二个核苷酸。
39、帽子功能:(1)保护mRNA不被降解,(2)增强mRNA的可译性(3)将mRNA转运到核外(4)使前体mRNA正确剪接。
40、多聚腺苷酸化:一条poly A的AMP残基加到mRNA上,形成尾巴。
增强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能力。
41、转录间隔区:rRNA的非转录间隔区位于串联转录单位之间,而转录间隔区位于转录单位的18S RNA基因与28S RNA基因之间。
42、反式剪切:与顺式剪切相反,顺式剪切是多个外显子在同一个基因中,反式是外显子根本不是同一个基因,甚至不是出现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43、RNA编辑:从3端到5端进行,gRNA的5端与被编辑的mRNA不需要编辑的前体部位杂交结合,插入或删除新的序列UMP,然后完成,新的gRNA向5端新的位置杂交,开始编辑,知道5端。
44、gRNA:guide RNA 编码知道RNA,能知道几十个核苷酸长度的UMP在mRNA中插入或删除。
45、RNA干扰(RNAi):与靶基因同源的双链RNA诱导的特异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
其作用机制是双链RNA被特异的核酸酶降解,产生干扰小RNA(siRNA),这些siRNA与同源的靶RNA互补结合,特异性酶降解靶RNA,从而抑制、下调基因表达。
46、IF-1:IF-1促进了核糖体的解离,而IF-3与30S亚基结合,与mRNA甲酰甲硫氨酸tRNA,翻译起始因子共同形成所谓30S起始复合物,防止解离的核糖体重新结合。
47、翻译方向:N---》C兔网状细胞αβ蛋白合成,标记异亮氨酸,看N端还是C端的标记物更多。
48、mRNA从5端到3端:编码一种AUGUUU。
看甲酰甲硫氨酸跟苯丙氨酸的结构。
49、SD序列: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
SD序列在细菌mRNA起始密码子AUG上游10个碱基左右处,有一段富含嘌呤的碱基序列,能与细菌16SrRNA3’端识别,帮助从起始AUG处开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