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微机原理-王春香
第6代微处理器:1998年Intel公司推出PentiumII、Celeron,后 来又推出Pentium III.第六代都是更先进的32位高档微处理器,工 作频率为300-860MHZ,主要用于高档微机或服务器。
1.1微机系统组成
1.1.1基本定义1
微处理器(uP,MP-microprocessor):由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 成电路组成的,具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功能的中央处理器,也称为 微处理机。
2.数据寄存器DR(Data Register) 暂存数据或指令:从M读出时, 若读出的是指令:经DR暂存的指令,经内存DB送到IR, 若读出的是数据:经内部DB,送到相关寄存器或运算器。
1.3 微处理器组成
前言
第一台计算机
前言
计算机发展经历4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特点使用电子管,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 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问世,晶体管代替电子 管,并增加了浮点运算; 1964年4月IBM360系统问世,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 算机的著名代表; 70年以后,出现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目前使用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课程安排
• 共*学分,40学时 • 上课时间:周二、周四晚 • 上课地点:4202
章节目录
• • • • 第一章 微机系统导论 第二章 微机运算基础 第三章 8086/8088微处理器及其系统 第四章 8086/8088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第一章 微机系统导论
主要内容
1.1 微机系统组成 1.2 微机硬件系统结构 1.3 微处理器组成 1.4 存储器概述 1.5 微机工作过程 1.6 微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1 微机系统组成
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原料→物资分配部门→生产线→生产出成品→仓库→到市场上销售 程序指令→控制单元→逻辑运算单元→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单元→交由应用程序使用
1.1 微机系统组成
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目前,最流行的实际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主机板:包括CPU、CPI外围芯片组、主存储器RAM、 BIOS芯片与总线插槽; 外设接口卡:如显卡、声卡、网卡; 外部设备:如硬盘、光驱、显示器、打印机、键盘、调制
前言
微处理器发展经历6代
第4代微处理器:1985年起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32位微处理 器、典型产品有Intel 的Intel 80386、 Zilog的Z8000、惠普公式 的HP-32等;
第5代微处理器:1993年Intel公司推出第五代32位微处理器芯片 Pentium,外部数据总线为64位,工作频率为66-200MHZ;
存储器总线 CPU I/O总线
M
I/O接口
外设
1.2 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微机总线结构
双重总线结构:具有局部总线与全局总线,并行操作。 提高了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高档微机和工作站采用此结构。
CPU 总线 逻辑控制 局 部 总 线 缓冲器 局部I/O 局部M 全 局 M 全 局 I/O
全局总线 DMA控制器
微机原理及应用
The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教材及参考书
• 教材
– 李继灿主编,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 应用(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参考书
– 周明德编著,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4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 戴明萼编著,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3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系统总线:用来传递信息的公共导线,可以是带状的扁平电 缆线,也可是印刷电路板上的一层极薄的金属连线。 所有信息都是通过总线在CPU、M、I/O中间传送。 根据传送信息的内容与作用,总线分为3类: 数据总线(Data Bus,DB) 地址总线(Address Bus,AB) 控制总线(Control Bus,CB) 总线结构:系统中各部件均挂在总线上,可使微机系统的结 构比较简单,易于维护,并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可扩展 性。
1.1微机系统组成
1.1.1基本定义3
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computer system):简称 uCS或MCS,指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配上相应的外 围设备、电源和辅助电路(通称硬件),以及指挥微 型计算机工作的系统软件所构成的系统。
uCS、uC、uP相互关系
微型计算机 系统(uCS)
解调器与鼠标;
电源等部件。
1.1 微机系统组成
软件的分级结构
计算机软件通常分为两大类:系统软件和用户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不需要用户干预的能生成、准备和执行其他 程序所需的一组程序。 用户软件:是各用户为解题或实现检测与实时控制等不同任 务所编制的应用程序,它也称为应用软件。
1.1 微机系统组成
1.3 微处理器组成
微处理器结构
由运算器、控制器、内部寄存器阵列三部分组成。
CPU F O ALU 取指 执指 控制 控制
2 1
PLA RA ID IR
PC
A
内部DB AR RAM AB DB DR
1.3 微处理器组成
1.3.1 运算器
又称为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 ,ALU) 用来进行算术或逻辑运算,以及位移循环等操作。
大、中、小型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微处理器(MPU-Microprocessor Unit)
因特尔高性能家用台式机微处理器
1.1微机系统组成
1.1.1基本定义2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 简称uC或MC,以微处理器为 核心,配上存储器、输入输出 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组成的 计算机,又称为主机或微电脑。 把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 接口电路组装在一块或多块电路 板上或集成在单片芯片上,分别 称为单板机、多板机或单片微型 计算机。
软件的分级结构
操作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系统程序。用于提供人机接口和管理、 调度计算机的所有硬件与软件资源。 它所包含的系统程序的具体分类尚不完全统一。其中,最为 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常驻监控程序。 计算机开机后,常驻监控程序始终存放在内存中,它通过接 受用户命令,并启用操作系统执行相应的操作。
1.1 微机系统组成
微型机的研制、开发和利用,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普及的程度。
前言
微处理器发展经历6代
第1代微处理器:1972年研制的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主要采 用工艺简单、速度较低的P沟道MOS电路;
第2代微处理器:1973年研制的,主要采用速度较快的N沟道 MOS技术的8位微处理器。代表产品有Intel的Intel 8085、 Motorola的M6800、Zilog的Z80等; 第3代微处理器:1978年研制的,主要采用H-MOS新工艺的16位 微处理器。其典型产品是Intel 的Intel 8086;
微型计算机 (uc) 硬件 外围设备 电源 软件
微处理器(uP)
内存储器
并行 输入输出(IO)接口电路 串行 地址总线AB 系统总线 数据总线DB 控制总线AB
算术逻辑单元ALU 控制单元CU 寄存器阵列RA
ROM,PROM,EPROM,EEPROM
RAM
外部设备
键盘/显示器,光电图形输入器 Nhomakorabea语音识别与合成器
参加运算的两个操作数: 一个来自累加器(Accumulator) 另一个来自内部数据总线:数据寄存器DR(Data Register)
寄存器阵列RA
运算结果送回至累加器A暂存。
1.3 微处理器组成
1.3.2 控制器
1.指令寄存器(Instruction Register,IR) 存放从存储器取出的将要执行的指令(操作码)。
1.2 微机硬件系统结构
典型的微机硬件系统结构
硬件系统结构:按总体布局的设计要求将各部件构成某个系统 的连接方式。 用总线将各个部件连接起来,面向系统的总线结构。
定时电路 地址总线AB 微 处 理 器 CPU 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 数据总线DB 控制总线CB
ROM
RAM
I/O接口
1.2 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软件的分级结构
操作系统包括I/O驱动程序和文件管理程序。 I/O驱动程序:用于执行I/O操作; 文件管理程序:用于管理存放在外存(或海量存储器)中的 大量数据集合。
当用户程序或其他系统程序需要使用I/O设备时,通常并不 是该程序执行操作,而是由操作系统利用I/O驱动程序来执 行任务。文件管理程序与I/O驱动程序配合使用,用于文件 的存取、复制和其他处理。 此外,系统软件还可以包括各种高级语言翻译程序、汇编程 序、文本编辑程序以及辅助编写其他程序的程序。
2.指令译码器(Instruction Decoder,ID) 对指令寄存器IR中的指令译码,确定该指令执行什么操作。
3.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
也称为定时与控制电路,产生取指令和执行指令所需的各种 微操作控制信号。
1.3 微处理器组成
微处理器结构
1.2 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微机总线结构
根据总线结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 单总线、双总线、双重总线。 单总线结构:M和I/O使用同一组信息通道,采取分时操作。 结构简单,成本低。中低档微机采用此结构。
CPU M
I/O接口
外设
1.2 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微机总线结构
双总线结构:M和I/O各有一组连通CPU的总线,可同时操 作。拓宽了总线宽度,提高了传输效率。高档微机采用此 结构。CPU负担加重,可采用专门处理芯片(智能I/O接口) 减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