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城墙保护历史

西安城墙保护历史

城墙保护
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辉煌的历史成就了西安今天的多姿神韵。

而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古城墙则比斗转星移的岁月更令人感动和感慨,也无疑成为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保护住了包括城墙在内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就保住了我们的根。

西安城墙是固化的历史,更是鲜活的人文,不仅仅是生活在这里的西安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中外游人来西安,大都要登临古城墙。

1300多年的王朝更替,已经将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湮没,但是当我们拨开覆盖在历史上的烟尘,依然清晰可见唐长安城喧嚣的轮廓。

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西安城墙在唐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城墙平面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其中,南、北垣长约4.2公里,东、西垣长约2.65公里,全城面积为11.9平方公里,墙外有宽约20米,深约10米的护城河环绕。

西安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东门名曰长乐门、南门名曰永宁门、西门名曰安定门、北门名曰安远门,城门之外建有与城墙相连接的瓮城,城门和瓮城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一座,瓮城外建有月城,月城上建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为“城三重,楼三重”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为了修建西安火车站,拆除了现在尚德门至尚俭门段的城墙。

同时,因为城市交通的需要,新劵了南城墙的勿幕门(小南门),东城墙的中山门(小东门)。

开辟了玉祥门豁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3年前,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新劵了和平门,南门两侧
门洞。

开辟了东门、西门、北门三门两侧的豁口,建国路豁口、文艺路豁口、保吉巷豁口、红光路豁口、小北门豁口、东五路豁口、尚德路豁口。

1958年6月,全国拆墙运动热火朝天。

北京在拆、南京在拆,西安市人民委员会也作出拆除城墙的决定,消息不胫而走,市民们早已开始了自发的毁城运动,城墙上的垛墙、敌台以及城四角的角台,毁于旦夕。

城墙墙体被挖断了两处,近两万平方米的外墙青砖流落民间。

1958年9月,西安市委向省委请示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只保存几个城门楼子。

10月,陕西省委复函表示“原则同意”。

1959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夜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打电话给文化部,说北京城墙保不住了,要赶快把西安城墙保下来。

文化部连夜赶出了一份关于西安城墙的资料递到国务院。

同年9月,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通知附上了文化部关于建议保护西安城墙的报告。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流转到上世纪70年代,一场“深挖洞,广积粮”的政治运动之风席卷全国,关于西安城墙的存废之争又一次被提上日程,古城墙再度告急。

时任西安市革委会基建办公室城建处处长的张景沸站了出来,他在解放之初曾参与制订了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包括古城墙在内的诸多古建筑、古遗址纳入保护规划。

张景沸以此为保护城墙据理力争,与此同时,一些西安的老文物工作者们也积极奔走,为
保护城墙鼓与呼。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拆墙风波得以平息,西安城墙又一次幸免于难。

1981年,那一年的雨季特别长,暴雨不停。

遍体鳞伤的城墙喘息了很久,等待重生。

城墙再次期待200一遇的大修缮。

但浩大的工程和上亿元的资金却让维修脚步难以前行。

终于,一件导火索事件发生了。

1981年、1982年,那两年的暴雨淹了城里不少地方。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长张富春,当时任西安市副市长,主管城建。

1982年7月,当时的省委书记马文瑞提出用义务劳动修建西安“城墙公园”的创新想法。

以“维修明城墙,整治护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北路”四位一体的环城建设工程上马了。

这个巨大的工程从研究、提案、上报中央到开工,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

1983年4月1日起,“西安环城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当时任碑林区副区长的史凡正率领工作人员抢修南门吊桥,因为吊桥附近太窄根本无法挖导流渠。

浩大的环城建设工程其实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攻坚战,四位一体的“维修明城墙,整治护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北路”在现实中困境重重,更像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市里成立了环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这个全国独此一家的机构轰轰烈烈展开了工程建设。

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城六区都相继成立建设指挥部,主要采取“包产到户”的方法,各区分片维修、分阶段维修。

各区指挥部总指挥由区长兼任;市物资局局长在指挥部任物资组组长,负责物资;自来水公司和供电局负责维修时的临时用电用水,依此类推。

任务分配到各区,各区分配到各办事处,
各办事处组织施工。

到1985年底,全市人民参加义务劳动工日累计810万个。

1983年4月1日到1985年底,两年多的环城建设工程让西安城墙及周边环境彻底变样,加固的城墙重现宏伟景象。

城墙东、南、西三面已经完全贯通。

另外还重建了部分敌楼、角楼和一座魁星楼。

环城林地里乱糟糟的10多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掉,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树木花草和10多处小游园。

护城河里沉淀了200年的淤泥被挖出,城河经过扩宽修整,死潭变活水。

城河的库容量也从40多万立方米恢复到100多万立方米。

西安城墙及周边环境彻底变了样。

1983年城墙的这次大规模整修,在西安市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西安人仍念念不忘当时的市长张铁民。

政府和民意在保护城墙上非常统一,西安市民对城墙的感情更不言而喻。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81%以上的西安市民认为,当城市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以保护为首。

1998年,清淤、疏浚河道,护城河里沉淀了数百年的淤泥被挖出,护城河经扩宽修整,死潭变活水;至1999年,西安市累计投资2亿多元启动西安环城建设工程对西安城墙进行保护维修。

全面修复了破坏的城墙墙体,疏通护城河,改造建成60.78万平方米的环城绿化带。

2001年西安城墙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底,火车站城墙段连接工程竣工,标志着断裂近一个世纪的西安城墙,创伤终于愈合,恢复了拱卫古城的神韵雄姿。

城墙周边环境也有
了巨大的改善,护城河上修建了20多座桥,环城公园建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带,内设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古朴自然,充满人文气息。

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

有陈运和的诗《西安城墙》为证:“周长14公里的巨型构思如此完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四城门、四角楼的修建精巧折射当时筑城技术与写诗艺术一样高超”。

公元2009年,当金秋的一缕阳光照耀城墙时,青灰色的城墙,一块块青石在阳光里闪耀着银色的光芒,荡涤在秋风之中。

城墙又一次华丽转身,5月并入曲江,6个月之后,《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隆重颁布,又一代城墙人将继承护城人的理想,把这条根脉世世代代保护下去,让它不仅留在历史,更能迎接未来……
对于西安城墙未来的发展,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曾指出:“城墙景区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要有大动作,在特色经营、文物保护利用、带动旅游发展等方面都要有大的起色。

” 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城墙景区管委会主任周冰也表示:“西安城墙在过去是人们的安全屏障,如今,已是人们的心灵栖息地。

要让人们走进城墙,城墙也走近人们。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