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扬机设计公式
Nr=εNL NL——零件在使用期内,应力循环的总次数; ε——系数,零件在使用期内,等于 σrk 的应力循环次数与循环总次数之比,ε≤1, 可近似取 ε=1。 NL=[60nm*Zr*hs]/imj NL——电动机额定转速,r/min; Zr——零件每一转经受的应力循环次数; imj——电动机到计算零件间的传动比; hs——卷扬机的设计寿命; 在 σrk 下应有 90%的零件不失效,σrk 的大小取决于应力循环的特性 r(r=σmin/σmax), 材料的质量,零件的形状、尺寸、表面状态。
Fzd——制动带的最大拉力,N; ①摩擦复面是连续的: Fzd=(2Kz*Tjz*eμz*αz)/[Dz*(eμz*αz-1)]*10-3
13
Tjz——换算到制动轮的计算扭矩,N·m; μz——摩擦复面材料对制动轮制动表面的摩擦系数,见上页表格; αz——摩擦复面材料对制动轮的包角,rad; Kz——制动安全系数,见 GB 1955; ②摩擦复面是间断的(即多块式)
30、电动机容量过载校验 电动机启动转矩应满足:Ts≥(Ku*9.55Fe*Ve)/n0*η Ts——基准接电持续率时电动机的启动转矩,N·m; Ku——系,考虑电压损失,最大转矩的允许偏差、试验载荷超载值和机构加速等因
素; 绕线型异步电动机: 2.0~2.2; 鼠笼型异步电动机:Ku=2.2~2.4;
1、载荷谱系数 Kp=∑nNit *(FFei )m1 Kp——载荷谱系数
ni——在钢丝绳拉力 Fi 作用下的工作循环次数,ni=n1,n2,n3,······nn;
Nt——总的工作循环次数,Nt=∑ni= n1+n2+n3+······+nn; Fi——钢丝绳承受的第 i 个拉力,单位 N,Fi=F1,F2,F3,······Fn; Fe——钢丝绳的额定拉力,单位 N; m1——由应力换算成载荷的耐久曲线指数,此处取 m1=3; 2、当量拉力系数 Kd= ti——Fi 作用下的时间,ti=t1,t2,t3, ······tn; 表 1:载荷状态和 Kp、Kd 的关系
s
③卷筒容绳量 L=L1+L2+,······+Ls=∑π(Bt/d-1)[ D0+(2Si-1)d]x10-3
i=1
16、作用在卷筒上的扭矩—额定扭矩,N·m:Te=(Dj*Fe*10-3)/2 Dj——基准层绳芯直径
17、作用在卷筒上的扭矩—计算扭矩: ①疲劳强度计算扭矩,N·m:Td=(Dj*Fe*10-3)/2 ②静强度计算扭矩,N·m:Tjmax=(Dj*Fjmax*10-3)/2
9、钢丝绳固定端部的计算拉力:Fg=Fmax/eμα Fg——钢丝绳固定端部的计算拉力, Fmax——最大计算拉力,取 Fjmax 和 Fsd 中的大者,N; e——自然对数底数,e=2.718; μ——钢丝绳与卷筒表面的摩擦系数,μ=0.16; α——钢丝绳安全圈在卷筒上的包角,安全圈(非固定圈)不少于 3 圈; 钢丝绳固定端在保留 2 圈安全圈的情况下应能承受 1.25Fe 不失效。
31、异步电动机发热校验 Pe≥(Tdm*nm)/(9550η*Kq) Pe——电动机额定功率(电动机工作类型 S3,接电持续率与卷扬机相同),KW; Tdm——电动机在最不利工作循环情况下的当量平均阻力转矩,N·m; Tdm=√{(∑Tdi3*twi)/∑Twi} Tdi——工作时间 ti 内相应的电动机阻力转矩(包括启、制动转矩),N·m; twi——工作时间内各运转时间(不包括停机时间),S; 当缺乏具体实际数据时,可用 Td 代替 Tdm。 Kq——系数,Kq=1-Zq/1000; Zq——电动机每小时折算的全启动次数,Zq=dc+g*d1+r*f;
18、电动机的工作方式和定额
6
①短时工作方式:代号 S2 短时工作方式定额
②反复短时工作方式:代号 S3 反复短时工作方式定额
19、电动机容量的初选按所需静功率计算:Pj=Fe*Ve*10-3/60η Pj——卷扬机所需静功率,KW; η——总传动效率; Ve——钢丝绳额定速度,m/min;
20、卷扬机起动时/制动时物品的平均加速度/减速度不大于 0.8m/s2; 21、离合器的工作储备系数 KL≥1.5; 22、齿轮和蜗轮蜗杆应进行齿面的接触和弯曲疲劳强度以及静强度验算
15
许用传递扭矩
16
17
35、棘轮停止器设计计算方法
18
19
20
21
表 2:卷扬机类别
1
3、钢丝绳的疲劳计算拉力(当量拉力):Fd=Kd*Fe 计算卷扬机零件疲劳、磨损和发热的一种计算拉力。
4、静强度计算拉力(最大拉力):Fimax=φFe Fimax——静强度计算最大拉力,N; φ——动载荷系数; 表 3:动载荷系数与钢丝绳速度的关系
①νh:卷扬机电动机启动完成时或制动开始时载荷的速度,即钢丝绳的速度; ②当 νh 较大,以致按表中公式计算出的 φ 值大于 1.9 时,应在控制方面采取措施,使 载荷的加速度不致太大,且取 φ=1.9。 5、试验拉力:卷扬机的强度用试验拉力进行验算,取 Fsj 和 Fsd 中的较打者 ①静载荷试验拉力:Fsj=1.25Fe; ②动载荷试验拉力:Fsd=1.1Fe;(需考虑动载荷系数 φ) 6、静强度计算的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σ≤[σ]= σs/K [σ]——塑性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σ——零件危险断面的最大计算应力和复合应力,MPa; σs——塑性材料的屈服极限,MPa; K——安全系数; 注意:当材料的 σs:≤0.7 时,取 σs 作为零件的屈服点;
①寿命计算:轴承的寿命应≥卷扬机的寿命,轴承的计算载荷用当量拉力换算到轴承 各部位;
7
②静强度计算:轴承的计算载荷用最大计算拉力换算到轴承各部位,轴承承受的最大 静载荷应小于轴承的额定载荷值; 25、螺栓和销轴的许用应力
26、卷扬机的总传动比 ①按额定扭矩初定总传动比:i=Te/Tm*η i——总传动比; Tm——电动机的额定转矩,N·m; ②按额定速度初定总传动比:i=nm/nj nm——电动机的额定转速,r/min; nj——卷筒转速,r/min;
10、钢丝绳的卷放偏斜角 γ 表 5:卷放偏斜角
钢丝绳的卷放偏斜角 γ 由导绳定滑轮旋转中心线到卷筒轴线或拍绳器导绳轮轴线 的距离 Ld 来保证。
Ld≥(Bt-d)x10-3/2tgγ
4
Bt——卷筒容绳宽度,mm; d——钢丝绳直径,mm; 图 1:钢丝绳卷放偏斜角
5
11、卷筒节距:D≥Ked Ke——与卷扬机工作级别有关的系数
当材料的 σs: σb>0.7 时,用假想屈服点作为零件的屈服点; 假想屈服极限:σsF=(σs+0.7σb)/2;τsF=σsF/31/2。
2
σsF——零件的假想抗拉屈服点,MPa; τsF——零件的假想抗剪屈服点,MPa; 表 4:安全系数
7、疲劳计算的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
σ’rk——材料有限期内的疲劳极限,MPa; σrk——材料长期的疲劳极限,MPa; N0——与 σrk 相应的基本循环次数,对塑性材料,取 N0=107; m’1——材料疲劳曲线指数,取 m’1=9; Nr——零件在有限适用期内,等于 σrk 的应力循环次数,
9
对铸钢材料:σc=0.5Fe/δ*tz ㈡卷筒侧板根部强度:σe=Bn*Fe/δ22≤[σe]或δ2≥√{Bn*Fe/[σe]} σe——侧板根部应力,Mpa; δ2——侧板根部厚度(不计圆角部分),mm;
Bn——综合影响系数,见下表;
10
28、典型的载荷谱系数图
11
29、按利用等级划分的每小时起动次数和接电持续率
3
疲劳计算应满足 σr≤[σ’rk] =σ’rk/K σr——零件危险断面的疲劳计算应力和复合应力,MPa; [σ’rk]——材料有限期内的疲劳许用应力,MPa; 8、钢丝绳的安全系数:Ks=Sp/Fe≥[Ks] Sp——整条钢丝绳的破断拉力,N; [Ks]——按工作级别规定的最小安全系数; 表 5:最小安全系数
12、卷筒容绳宽度:Bt<3D0 D0——卷筒直径
13、卷筒边缘直径:Dk≥Ds+4d Ds——最外层钢丝绳芯直径,mm; Ds= D0+(2S-1)d S——卷绕层数
14、卷绕层数:S≤(Dk- D0-2mk)/2d mk——最外层钢丝绳芯到卷筒边缘的距离;
15、卷筒容绳量 ①第 i 层钢丝绳绳芯直径:Di= D0+(2Si-1)d Si——第 i 层,i=1,2,······,S; ②第 i 层卷绕的钢丝绳长度:Li=π(Bt/d-1)[ D0+(2Si-1)d]x10-3
27、卷筒筒壁和侧板的计算方法 A、焊接卷筒 ㈠卷筒筒壁的校核计算: ①钢丝绳绕出处卷筒壁压应力,Mpa:σc=0.5Fe/δ*tz δ——卷筒壁厚,mm; tz——钢丝绳轴向卷绕节距,tz=1.01d,mm;
8
②钢丝绳绕出处卷筒壁局部弯曲应力,Mpa:σbe=0.96 Fe/√D0*δ3 ③卷筒壁强度条件:σc+σbe≤[σd]= σb/kcka [σd]——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kc——按工作级别选定的系数; ka——安全系数,ka=2.8;
开式齿轮精度不低于 GB 10095 规定的 9-9-8 级,闭式齿轮精度不低于 GB 10095 规定 的 8-8-7 级,普通圆柱蜗轮蜗杆传动精度不低于 GB 10089 规定的 8 级; 23、轴应进行静强度验和疲劳强度验算,长轴应进行刚度验算。
轴的最大挠度不大于不大于支撑距离的 1/2000,安装圆柱齿轮处的挠度不大于其模数 的 1/50,小齿轮、滑动轴承处的转角不大于 0.001rad。 24、轴承应进行寿命和静强度验算
Fzd=[2Kz*Tjz(1+2μz *tgβ/2)mz]/[Dz*(eμz*αz-1)] β——相邻复面衬块中心线间夹角,rad;
mz——复面衬块数; ③钢带拉伸应力应满足:σ=Fzd/[(bz-m2*dm)δz]≤[σ] σ——制动带拉应力,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