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大众文化通论关系的消费行为;2. 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 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 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 类型性编辑本段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

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

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

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编辑本段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编辑本段中国21世纪大众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人文化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大众文化研究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

纵观其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

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不断进化和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纪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

体现和反映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人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

科学化发展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文化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要跟上时代步伐、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就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科学知识、运用先进科学方法和整合当代科学精神,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发展方向。

否则,就有可能是虚妄和病态的,甚至有可能误入歧途。

国际化发展方向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广泛、及时地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

具体到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影响民众精神的大众文化来说,它要有效地发挥引导大众追求、促进大众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样需要通过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和创新其表现形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民族化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是确立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进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应当是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快餐”式大众文化是传媒低俗化的文化根源2010年第14期传媒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注重感官刺激、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倾向。

其主要表现:一是在内容上以“窥私”姿态、猎奇心理观照世界,将凶杀、暴力、色情甚至是封建迷信、人类灾难等信息还原、放大,将重点放在花边新闻、犯罪和暴力事件、公众人物隐私等方面,不仅“星、腥、性”等各种低俗场景出现在新闻媒体上,而且“冷血新闻”、“恶搞新闻”、“炒作新闻”频现;二是在表现形式上过分强调故事性、趣味性,标题设置极具煽情化,版面处理追求视觉冲击,走新闻故事化、戏剧化的道路,感情因素和细节被大肆渲染,甚至以色情画面、挑逗性动作和粗俗肉麻的语言来迎合低级趣味。

大众传播中低俗化现象的不断蔓延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异的过程,其实质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不良倾向。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目前“快餐”式大众文化的兴起正是传媒低俗化现象形成的根源所在。

大众文化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概念,是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

它是在工业化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它通过大众传媒承载、传递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

“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承载、传递,具有高技术性、可复制性、娱乐性、平面性、零散性等特性。

以营利为目的,迎合大众,追求时尚,特别注重对大众低层次欲望和官能的满足,是一种抹平了精神深度的物质文化”。

20世纪末期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三种文化即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体现百姓文化追求的大众文化和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具有批判意识的精英文化共存的局面。

这三种文化形态相互融合和对话,各种思想彼此交流、冲突与碰撞,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文化态势。

主流政治文化正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他文化形态持日渐宽容的态度,其绝对强势地位逐渐下落;精英文化陷入尴尬境地,退守边缘;大众文化则迅速崛起和蔓延,逐步登上主流文化的舞台,成为当今中国文化格局中最壮观、最庞大的一支队伍。

传媒低俗化正是在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主流文化日渐衰微、文学出现危机、高雅艺术沉沦的文化格局中各媒体相互竞争以及传媒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增加中形成的。

它是严肃文化走向通俗化、大众化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现象,是商业文化对大众传媒的侵蚀。

1、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特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曾明确指出:“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本身——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同步——像晚期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领域一样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而且完全与当今普遍的商品体系连成一体。

”受消费文化商业浪潮的冲击,作为大众文化生产、消费、蔓延和扩张载体的现代传媒,在走向市场运作的过程中,为追求商业利润努力挖掘受众的消费潜力,以哗众取宠迎合一些受众的猎奇心理,甚至是以低级趣味来诱惑人的不健康需求。

新闻报道过度渲染性与暴力,突出隐私;影视作品热衷于描绘宫廷秘闻轶事、争权夺利、沉湎于情情爱爱、无病呻吟、嬉笑打骂……从政坛秘闻、名人私生活再到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的社会新闻,都堂而皇之进入了大众文化消费领域。

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抓住眼球经济甚至突破社会公德的底线,缺少对现代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体悟与真正弘扬。

2004年9月央视国际《今日关注》栏目关于俄罗斯别斯兰市中学人质危机的报道中竟推出了手机短信竞猜死亡人数的游戏。

上海东方卫视在我国赴阿富汗工人遭遇武装分子袭击后竟然让观众有奖竞猜袭击者身份。

一些所谓的网络红人凭着异于常人的丑态、媚态在网络上肆意狂欢。

他们为了出名不惜以极度扭曲的恶俗来挑战传统道德,颠覆主流价值观。

这种现状实则是在大众文化异军突起的背景之下,媒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迎合甚至是培育低俗化市场的结果。

2、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

大众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官娱乐性。

“享乐主义的世界充斥着时装、摄影、广告、电视和旅行。

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人在其间过着期望的生活,追求即将出现而非现实的东西。

而且一定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东西。

”大众文化“不断地表现并再造‘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

作为大众文化特征之一的娱乐元素已经几乎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到美国总统奥巴马拍死只苍蝇都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噱头,恰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大众文化摒弃“严肃”、“神圣”、“深刻”,消解重大价值和意义,追逐享乐等通过大众传媒得以传播和不断完形放大。

在泛娱乐化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不断制造大众感兴趣的“笑料”来赢取市场,人世间众生百态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和放大,正如巴赫金狂欢话语中对话的喧哗一样,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们粉墨登场,肆意地享受着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所带来的个体精神满足。

传媒对重大问题的不严肃炒作、新闻制作方式的煽情化和娱乐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缺少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淡化媒介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大众在消费大众文化的娱乐中丧失崇高感,“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放弃理想和道德追求,甚至丧失现实的责任感和道义感。

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娱乐节目就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甚至带有妄想企图的价值观,诱使很多青少年放弃艰苦努力而痴迷于走一夜成名的捷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