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授课地点——院内一、选择题1.古代教育起源于 B 。

A.与人类同步产生B.生产劳动C.生产关系2.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 A 。

A.科学技术教育 B.政治道德教育 C.生产劳动教育3.“六艺”中除了《诗》、《书》、《礼》、《乐》和《春秋》外,还有 B 。

A.《中庸》 B.《易》 C.《论语》4.《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施教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 。

A.循序渐进 B.及时施教 C.因材施教5.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是 A 。

A.“性三品”B.“性本恶”C.“性本善”6.洋务派在创办企业的同时,招聘外国教习,兴办外语学堂,当时也叫“方言教育”。

在1862年创设了 B 。

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天津水师学堂7.张之洞的教育代表作是 A 。

A.《劝学篇》 B.《大同书》C.《师说》8.癸卯学制于 B 公布实行。

A.1903年 B.1904年 C.1905年9.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代表作是 B 。

A.《颜氏家训》 B.《新教育大纲》 C.《家庭教育》1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 C 改革北京大学时提出的办学方针。

A.陶行知 B.黄炎培 C.蔡元培11.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 B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A.墨子 B.孔子 C.荀子1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指的是 B 原则。

A.长善救失 B.教学相长 C.启发诱导13.唐代采取了 A 的文教政策。

A.重振儒术兼重佛道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中体西用14.韩愈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A 。

A.《师说》 B.《春秋繁露》 C.《劝学篇》15.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是 B 。

A.中国教育会 B.中华教育会 C.全国教育联合会16.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 B 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A.1861年B.1862年C.1864年17.时务学堂的主持人是 C 。

A.谭嗣同B.康有为C.梁启超18.《大同书》的作者是 A 。

A.康有为B.张之洞C.梁启超19.壬子癸丑学制于 C 公布实行。

A.1911年B.1912年C.1913年20.陈鹤琴于 A 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

A.1923年B.1924年C.1928年二、填空题1.《学记》来源于《礼记》一书。

2.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3.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的是荀子。

4.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静虑、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5.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万木草堂的创始人是康有为。

7.中华职业教育社主要领导人是黄炎培。

8.抗战期间著名的干部学校是抗日军政大学、华北联合大学等。

9.实施“四大教育”问题上,晏阳初提出运用的三大方式是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10.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主张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1.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做到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和学行结合。

12.《学记》中的“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指的是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

13.韩愈的代表作是《师说》。

14.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制。

15.朱熹的人性论将人的天赋秉性分为两方面,分别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16.明朝科举考试采取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八股文。

17.七七事变后,平津京沪等大片国土先后沦陷,国民党政府把一大批名牌大学内迁,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联合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18.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教育的三种形式是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

19.晏阳初提出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四大内容是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

20.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三、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有教无类指学生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入学读书。

2.科举制所谓科举制,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取士制度。

科举制创立于隋代,完备于唐代。

到清末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

科举制使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措施,这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

3.《劝学篇》《劝学篇》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所作,1989年出版,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劝学篇》分内、外两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专讲“中学”,共9篇;“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专讲“西学”,共15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4.中华教育会中华教育会是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

在1877年召开的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大会上,各教派的传教士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它就是中华教育会的前身。

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议决,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为“中华教育会”,这个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形成,它从单纯的编辑出版教科书扩展为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

“中华教育会”不仅是在华教会学校的全国性联合组织,而且是西方殖民政府的教育部。

5.苏维埃教育总方针苏维埃教育总方针是党和苏维埃政府改造旧教育,建设革命教育的方针,是毛泽东在1934年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的。

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在于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的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6.《学记》《学记》来源于《礼记》一书,堪称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1800多年。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据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和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文体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7.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对如何读书的体会,他对任何指导学生读书有丰富的经验。

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平日之训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共六条: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静虑,四曰切记体察,五曰著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

8.退款兴学美国国会在1908年通过一项“退还庚子赔款”的法案,要求利用这笔八国联军掠夺的赔款,诱使清朝政府选派留学生,并在北京开办一所学堂,名为“清华留美预备校”。

法案通过后,立即照会清朝政府,要求从1909年开始,4年之内每年派100名学生赴美留学,从第5年起,每年不得少于50名,直到“赔款”退清为止。

美国玩弄的这一“退款兴学”的新花招,形式上是帮助中国兴学,而实质是妄图培植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

9.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是新文化运动中研讨现代科学及科学教育的学术团体。

1916年10月,由留美学生发起,在美国成立,任鸿隽任校长。

1908年迁回国内,1928年定址于上海。

该社成立之前,于1914年发行《科学》月刊,先行筹划立社,定其宗旨为“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的发达。

”该社除发行月刊外,还采译各国科学书籍,编定专门名词,设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组织科学讲演团,以科学方法解决科学上、实业上、教育上的各种问题。

10.梁漱溟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代表者,乡村建设实验的重要领袖之一,也是山东邹平及河泽等实验县的实验设计师。

梁漱溟把村学、乡学、乡农学作为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

梁漱溟办的村学、乡学与一般学校不完全相同,是一个教育与政治、经济混为一体的“政教合一”、“以教统政”的机关和团体。

四、简答题1.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答:(1)教师如何教①启发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

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②因材施教。

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

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知人善举。

(2)学生如何学①虚心笃实。

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②学问结合。

学生要获得知识,就要不会则问,不知则学。

③学思结合。

不但要学习获得新知识,而且要通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

④学行结合。

学不能离行,学行统一。

2.书院在组织管理及教育教学上有哪些特点?答: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1)书院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了以下特点①机构简单,管理人员较少②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③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④书院经费自主。

⑤注重形成独具的特色。

(2)书院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以下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②“百家争鸣”和“门户开放”。

③以学生个人钻研为主。

④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3.陶行知对我国现代师范教育有哪些贡献?答:(1)重视师范教育价值(2)改革师范教育体制(3)提出师范教育培养目标(4)提出了师范教育内容和方法。

总之,陶行知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先驱,他创造了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树立了师范教育的典型和样板,在师范教育改革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建树。

4.简述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答:(1)私学产生的原因春秋以来,生产力的提高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为私学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另外,春秋以来,整个上层建筑的急剧变革,阶级关系的日趋复杂、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当时各阶级、阶层都从本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培养社会问题的人才的主张。

原来的奴隶制官学只是奴隶主贵族的专利品,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所以,代表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士纷纷登上政治、学术的舞台,通过办私学的手段,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片培养推行这种政治主张的人才。

(2)私学的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指导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3)私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私学的产生与兴起,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私学在保存、传递、总结、发展、普及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与道德水平的过程中,曾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