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学衰变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二)、私学兴起兴起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动,官学的衰落2、“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私学的创办者都已各种“治国治民”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三、私学的历史特点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心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3、私学它是有四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
4、私学是政教分设5、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私学是官师分离7、私学思想自由8、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四、孔丘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去,就会影响政治。
(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3)、与军事的关系:“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求;(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象问题-----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2)依据:《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也,禄在其中矣”(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教育内容---六经特点:偏重社会人事。
(“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五)、论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行结合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
(2)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3)启发引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含义: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教学方法: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六)、论道德修养(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立志乐道;克己反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七)、孔子的教育精神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4、提倡师生平等。
5、教学相长(八)、孔子的历史贡献1、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2、提出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3、提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4、重视古代书籍的整理5、教师的教育精神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稷下学宫(一)、定义: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的学府(二)性质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着述、育才、咨议为一体。
(三)、特点1、学术自由2、教师待遇优厚3、学无常师4、制定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四)、意义1、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分化;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性善论是孟子的教育理论的基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译: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
三、孟子论理想人格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力低头,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实现这些理想人格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四、荀子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1、闻见: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2、知:知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3、行: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发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是商鞅。
顾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译: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
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
五、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出自《大学》,分别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八条目出自《大学》,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而丰富,体现了循序渐渐的原则。
六、《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很好的反映了学习的基本环节:学、问、思、辨、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译: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七、《学记》里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一)、教育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估计学生可能会发生的种种不良的行为,预先采取防止措施2、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3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顺序4、学习观摩原则: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5、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他的两重性,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懂得循循善诱,让学生会举一反三7、藏息相辅原则:让学生学习劳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被强迫(二)、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内容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二)、兴太学以养士(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对于此建议,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专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二、汉朝的太学考试形式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了“设科射策”的形式。
“策”是指教师所出的试题;“射”是来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教师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董仲舒在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第次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
2、三大文教政策是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体现。
3、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将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4、“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译:5、“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所谓三钢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谓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四、王充的论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五个等级:文吏:只受过识字教育,与一般的俗人没有区别。
儒生:能说一经,知识面很狭窄。
通人:博览古今,但是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人:知识渊博,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
鸿儒:知识分子的最高一层,能精思着文,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型人才。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法”)定义: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充任,将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实际上是按门第高低列等,政府按等选用。
二、魏朝太学的考试方法魏朝太学的考试方法是“五经课试法”,经过的过程是:门人、弟子、太子舍人、郎中,随才叙用。
三、玄学1、玄学虽然不是一种教育理论,但是却成为一种教育思潮,“自然”是其教育主张的灵魂,“自然主义”是整个教育思潮的主要特征。
2、“顺应天性,自然发展”是玄学的教育宗旨;“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目的是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需要用儒学思想来教化和培养人才。
(二)、兼用佛道(三)、发展科举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制诸州岁贡三人”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的开始。
“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四)、任立私学州学,县学是由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县以下的由民间士人自己筹办,强调民间私学要实行礼教。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种类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三、韩愈论学校教育韩愈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措施。
1、用德礼而重学校。
2、学校的任务是训练官吏。
3、整顿国学。
在招生制度方面,扩大了招生的范围。
在选官任选方面,主张以实际才学为标准选任学官。
在转变学风方面,以恢复教学秩序为首要4、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韩愈论教学韩愈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修先王之道”,其途径是“读六艺之文”。
认为写文章要有自己独创的语言。
“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
对于学习问题,他认为:要努力勤学;要多读博学;要积极思考。
对于教学方法他认为:要重视因材施教;注意生动与活泼。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时期的三次兴学(一)、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2、改革科举考试3、创建太学(在太学中推行着名教育家胡媛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二)、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王安石被列宁称为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兴学的内容: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部分。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3、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材4、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三)、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兴学的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二、三次兴学对宋朝的教育有的影响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