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部编人教版语文《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部编人教版语文《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2.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
3.对作品理解、评价,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随意拔高;
4.术语表述要正确。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费时而不显功。
题型解读
品味炼字佳句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三、辨析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物、事、画面)抒情
3.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借古讽(喻)今(《石头城》《乌衣巷》
6.通过典故言志(《锦瑟》)
7.渲染
8.移情化
9.对话表现人物
10.以小见大
11.侧面描写(《风》)
1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
13.虚实结合
解答技巧:先表明观点,即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接着,根据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它在表现诗歌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妙处。
四、把握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长亭送别 5.生活杂感
五、分清艺术风格
1.豪放类:苍凉博大 志趣高远 情感深沉 雄劲粗犷 气势雄健 气氛悲壮 意境高远 情调豪迈 寄托遥深 气势雄伟 想象新奇 腾挪跌宕 撼人心魄 景象壮阔 清新飘逸
活动内容
及 进 程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考点透视
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婉约类:风格清新 清新淡雅 含蓄蕴藉 韵味悠长 “诗中有画” 格调凄清 意境深邃 抒情含蓄 婉转清幽 空寂幽静
诗歌鉴赏解题指津:
1.填空型: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2.问答型:认真审题,明了要求。读全、读准、读懂题目。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
题目:“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二、分析诗歌意象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时光流逝 古迹——怀古伤今 梅花——傲视 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 征蓬、归雁——思念(思乡) 南冠——囚犯 松、竹、梅——高尚情操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白衣苍狗,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 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隐居生活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苌弘化碧——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橘——孝顺双亲 红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一、咀嚼诗歌语言
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描述意境画面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氖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优民、壮志难酬等)。为了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22.重章叠唱(《诗经·秦风·无衣》)
23.对比
24.类比
25.反复
26.动静结合(《山居秋暝》)
27.衬托(正、反)
28.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9.以静写(衬)动
30.以乐景衬哀景
31.以哀景衬乐情
32.拟人
33.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方法点拨: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官》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天然去雕饰”。
14.点面结合
15.一语双关(刘禹锡《竹枝词》)
16.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象征
19.通过想象(梦境)来表现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
20.明贬(褒)暗褒(贬)
21.赋、比、兴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感知艺术形象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解析】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或清而脱俗,素雅高洁。
把握情感主旨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3.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1)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表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另外做诗歌鉴赏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旨展开论述;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