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爱的心得体会

师爱的心得体会

师爱的心得体会篇一:师爱的心得体会有人讲,师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教育的力量源泉,不懂爱,就不懂得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师的爱对学生而言是无私的,他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暖流,是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的黏合剂,这是一种含有友情又超越友情,含有真爱的教育爱。

因为目前农村学生,大多数父母在外地工作,家中在有爷爷奶奶。

无发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和母爱,每当有学生生病或住院,我都到医院看望,并安排学生干部去看望或照顾,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爱,情感的互动。

一个学生如果能经常感受到学管干部对他的爱,这不仅会激起他的热情、自信及对师长的爱戴和尊重,而且还能使他通过自己所感受到的爱,去鼓动、带动其他学生奉献爱心、尊老爱幼,好好学习。

毛泽东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正确的发言权”,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教育的适当契机。

契机,就是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时机。

教育中把握了契机,就等于掌握了教育学生的“关键”环节。

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要积极主动投入到工作中去,作到“四知四熟悉”,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脾气,当前思想状况,对管理的态度等等。

我们学生管理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特点,学生的管理要处处做有心人,时时作观察家,勤于观察,把敏锐的目光延伸到学生活动的每一点,每一处,注意一日生活秩序的每一个环节。

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行为表现中窥探其心灵的奥秘和隐情,特别是对“困难学生”心灵的奥秘的及时把握,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经过梳理、剖析,才能“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炼之以意”,以此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和创造力。

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寻找最适宜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挖掘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潜在的“宝藏”,并加以赏识、发扬,以此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充满自信地一步步走向成功。

即使面对暂时学得比较糟糕的学生,我们也应该理智地对他说:“只要一直坚定,方法得当就会成功。

”因为这些学生只是由于自身及外界的种种原因而暂时没能展现出潜能。

而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努力为他们开垦出一片得以展现潜能和创造力的适宜的土壤。

师爱的心得体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也有因不了解情况而误解或错误批评学生情况发生。

面对着满腹委屈的学生,我放下架子,诚恳地向学生解释,用热情的鼓励替代责备和埋怨,我深深感到,一个人只有看清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扬弃旧我,创造新我,才能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才能在改造世界观和价值观过程中创造新的自我。

所以我十分珍惜学管工作的实践和认识,在此岗位上,我不断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成长和成功喝彩,也为我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而感到欣慰。

这不仅是感情和心灵的收获,更主要是为我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和研究的空间。

篇二: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利用APEC会议放假期间,我学习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余敏副教授的《师爱的智慧》专题讲座。

在这次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感情是人类的灵魂、行为的动力。

推动力总是来自感情,才智永远只是一个指挥手段或控制手段。

”是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

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我以为师爱就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

自从学习了《师爱的智慧》,才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爱是智慧的爱。

记得以前在平日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总是给孩子们集体上思想教育课,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后才能过上好生活。

借着思想教育课的光芒,我就大肆的给孩子们布置作业,包括早自习、午休时间、自习课时间等等,可是时间久了,我发现我们班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取得进步,反而退步了,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懒散了,思想不集中,搞小动作,作业也频繁出现不认真、糊弄事的态度。

这也是我认为孩子们越来越不听话、愈来愈不好管,也使自己觉得工作太累,更萌生出敷衍了事的念头。

面对这种情况,我虽然也曾经反思过自己,但是总找不到真正原因,总是把原因放在学生和家长方面,认为家长督促的不够,教育的不及时。

直到学习了余敏老师的《师爱的智慧》,读到最后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对学生的爱是强制性的,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需求,为了成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的爱没有使学生感到快乐,反而是压力,他们每天在这种爱的压力下学习、生活,进而把这种消极的爱的压力反应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的态度上。

师爱是一种抵达学生心灵的情感。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老师要带着情感上讲台。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不仅仅是智力的提升。

它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互动。

弗洛姆说:“爱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

”记得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我给班级中考试前十名的同学发了奖品,以激励他们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考取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自从学习了余敏教授的“师爱是智慧的爱”这一小节内容,我认识到我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习成绩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像对待产品一样,以正品、次品和废品给学生分类和定义,而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都能进步。

要抛弃单一的衡量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正阳学生才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在奇迹,创造新人。

”我们只有用爱与学生交流,才会创造出优秀的班集体,才会使“桃李满天下。

”五年二班王建军篇三: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一:读《师爱的智慧》有感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

在读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

不科学的“爱”有时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伤害。

还记得我有一个学生叫周大志,是一个单亲学生,父母离异后,他随母亲一起生活。

家中很是清苦,这些情况,是我在一次家长会中了解到的。

大志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上游。

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给他准备了学习用品,课间与他聊天,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并经常鼓励他。

大志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

我十分希望我的关爱与呵护能使大志懂事,在班上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所以有时发现他的一些缺点,我也只是轻淡地说说而已,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

于是,大志在这样的“关爱”下,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不去找他,看见他,故意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

谁知我对他的态度一“冷”,他反而“热”了起来,主动跑来找我。

我想:好,既然你来找我,就得听我说。

经过几番攻坚,大志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因为他是单亲家庭,所以,总怕别人看不起他,所以他就故意表现强悍,结交不良朋友。

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他:“一个人要被别人看得起,就得有德行、能力,而不是哥们义气。

看看你妈妈,你也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听了我的话,大志流下了眼泪,望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了。

”之后,大志变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一次的事件中,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

学生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哪能锻炼他们的自信。

因此,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激励学生要灵活,就像寒假中给每一个孩子一张奖状,在有的人眼里或许会觉得这是泛滥,第一有必要给每一个孩子奖状吗?第二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有拿奖状的资格呢?读了书中对激励方式的阐述,我认识到当我们脑海中出现此类问题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习成绩和一技之长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像对待产品一样,以正品、次品和废品给学生分类和定义,而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都能进步。

要抛弃单一的衡量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正如书的扉首语中所说:“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

”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误区。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二:师爱的智慧心得>>(2151字)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

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一、爱生如人爱生如人即像爱人一样爱学生。

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不是“为某一特定社会作好准备”更不是“自己晋职升迁的台阶”。

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长”的理念,教师承载“园丁”的职能。

“生长”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

为此,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生长秩序,为儿童发展其固有的本性提供自由的环境;作为“园丁”的教师,则应视学生为独立的、有尊严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人类生活,“学会做人”!二、爱生如生爱生如生即像爱学生一样爱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