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教学反思---伴我成长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

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

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

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一、小组学生交流: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二、讨论交流汇报: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

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

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

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

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

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你好,康老师,读了你的案例反思,看来你的课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说明我们的孩子不分地区不分学校,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是一样的。

我找到了知音,我们共同反思共同成长。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由高书辉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11:22确实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反思能促使我们走向专业化的成长之路。

写教学反思,贵在坚持由王会玲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17:28我是近两年才开始写教学反思的,但以前总是在领导的“逼迫”下写,偶尔还有补写的现象,因为有时总感觉没什么可写的。

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让我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写好教学反思,应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因为写好教学反思确实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两全齐美!看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我认为这位老师应该做好反思,这节课的导入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感觉挺好的,但问题的设计却有些不妥,如:他们对哪种分法最满意?为什么?这个问题最终导致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另外老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应变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当出现这种局面的时候,教师应改变问题或用其他方式制止学生的“抒发”,把“脱轨的火车”拉入“轨道”。

我在教学《小数乘法》复习课时,上网搜了一个复习《小数乘法》PPT,当时感觉设计挺好的,正合我意,所以就占为己用了,谁知一节课下来,把我给累的,课中卡了好几次,最后还没完成任务。

课后仔细反思才明白了,看到别人穿了一件漂亮衣服,自己也买了一件,但效果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也许并不适合自己;特别是复习课,应根据自己学生平时的知识情况、学习特征、知识薄弱点等方面去设计,后来我把这个课件进行修改,该留的留,该删的删,改添的添,然后在五一班又上了一节,效果明显的好了许多。

那要怎样的写好教学反思呢?怎样才能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进一步的优化教学呢?我认为应该这样去做:一有所得(失),就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我想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由李巧芳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15:47阅读《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之后,我觉得案例中执教老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执教老师所选情境导入的内容并没有把学生引入到平均分的概念中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反思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断一、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

1、提出猜想:猜猜圆周长跟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我知道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2、师问:“你们都知道圆周长与直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3、师说:“大家说得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没经过我们自己的验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4、动手实验,探索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以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思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圆的周长》案例中我对课堂的预设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探究,提高40分钟的效率,会主动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目标,但学生在探究前却已经知道了答案。

此时,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教学,必然会出现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

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学生其实通过各种途径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所以,当时我并没有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教学,在新的生成性信息面前,及时的适时调整探究方案,改变预设的程序,使课堂进入了新的境界,引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等等。

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回复: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由赵文渊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9日星期日13:17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等等。

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相长由王慧娜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9日星期日13:47我认为上述案例中的执教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因为这节课的发展已经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甚至说,老师已无法控制课堂了,这就说明老师的设计有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的提问非常的不合适,怎么样分才能公平,这个公平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怎么样才能算是公平呢,老师没有列出具体的标准,因此,才会出现学生的看法各异,课堂一片混乱,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针对于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的,比如:在讲小数乘法的时候,我以为非常简单,只要学生会做整数乘法就一定会做小数乘法,所以根本就没有细致的讲解,就直接让学生进行练习,发现学生做的一塌糊涂,我这才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与其它老师的交流,发现我的问题是对学情的分析不够深入,在不是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盲目的为学生制定高目标,结果造成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自己也非常迷茫。

这说明自己备学生备不得够好,同时对小数乘法这节课中的易错点也掌握得不太好,以致于不能给学生正确点拨提醒,造成作业做得非常不好。

还有的时候,我是和学生共同进行反思的,比如,有时候,我一节课下来,却没有完成学生目标,就会在课下和学生讨论,为什么上节课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是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学生会和老师一起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设计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其实,教学反思是随机进行的,如果自己认为自己的课堂有什么不好之处,自己先得注意到,然后通过自己反思和师生共同反思,寻找原因,总结教训,都是为了以后课堂的更完善做准备。

我认为写教学反思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教,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

自古教学相长,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才能使自己进步更快,才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