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文章综述
一、基本信息
1、作者:吴敬琏
2、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3、书刊号:ISBN 7-80706-129-4
二、文章脉络
1 导论
1、写作缘起
2、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⑴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⑵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
⑶Ⅰ、Ⅱ部类的划分和轻重工业的划分
⑷服务业和三次产业的划分
3、本书的结构
2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1、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⑴早期经济增长和狭义工业化
⑵理论概括一: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矛盾激化
⑶理论概括二: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⑷理论概括三:从“霍夫曼定律”到“重化工业化阶段”
⑸理论概括四: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⑴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的革命性转变
⑵现代经济增长
⑶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看新型工业化道路
3、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⑴“苏联现象”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的陷阱
⑵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从“奇迹”到危机
3 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1、“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⑴现代技术(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兴起
⑵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化
⑶革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
2、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⑴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⑵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
⑶为什么服务业发展能够对提高效率起重大作用?
3、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⑴信息技术创新的三次浪潮
⑵计算机生产率悖论:信息通信技术(ICT)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率
⑶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
4 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⑴早期增长模式在中国影响深远
⑵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在中国
2、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⑴改革开放以来的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
⑵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除
3、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⑴负面效应的综合表现:“扬短避长”,造成经济整体效率下降
⑵负面效应的具体表现
⑶过度投资扭曲了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
险积累
5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
⑴鼓励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
⑵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⑶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效率
⑷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
2、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
⑴以技术进步为例
⑵以发展服务业为例
⑶以信息化为例
3、改革攻坚,建立健全内涵增长的制度基础
⑴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⑵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
⑶注重金融体系的基本制度建设
⑷改革科学和教育体制,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⑸坚持信息化与改革同行,普及应用信息通信技术
4、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⑴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
⑵建设有限和有效政府需要的配套财政改革
⑶履行政府应有职能,建设有效政府
三、文章摘抄
1、面对这种情况,出路首先在于促进与科学相关技术的成长。
这一方面要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靠繁荣昌盛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持。
P146
2、由于企业是新技术导入市场的主体,企业研究开发比例偏低一方面表明企业的创新激励不足,另一方面表明企业重视研究开发活动的自觉性很差。
P147
3、教育培训作为最基本的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投资,对持续的科学和技术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148~149
4、加强和改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中国这样人力资本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大。
P149
5、据日本经济学家神门善久和速水佑次郎的研究,教育赶超必须先行。
6、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集聚在较小地区范围
内的产业集群逐渐演化为由现代物流企业整合诸多企业的活动而形成的大范围的、甚至超国界的全球供应链。
所以,在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具备
一定基础的地方,需要努力促进原有服务业的转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或知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电信传输、信息处理、大众传播、金融保险、医疗保健、商业咨询人才培训等。
P151
四、读书体会
汪洋书记不断提到双转移,腾笼换鸟,广东省各个县市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双转移工作,但为什么要双转移,为什么单单是广东省在搞双转移?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当读到吴敬琏教授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时,我豁然开朗。
其实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是单单广东省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其他省份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不过广东省尤为突出罢了。
很佩服汪洋书记,双转移的目标并不是金融危机而提出来的,广东省党委政府早就看到了自身经济存在的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双转移应该怎么转移?谁腾笼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换什么鸟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要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但是引进什么样的产业才能发展珠三角呢?
经济增长模式总的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生型增长模式,即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带动经济的增长;另一种是内生型增长模式,即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经济的增长。
世界上就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就只有这两种,所谓的中国模式、亚洲模式以及早期的日本经济奇迹都是外生型经济增长的典范。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达到8%,而西方世界达到如此到得经济增长速度的就只有前苏联,而前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斯大林主义经济体制,本质上也是属于外生型增长模式。
我国外生型经济模式决定了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外生型转变到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必将在未来数年或者十数年后终结,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停滞不前。
因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丧失,新的经济引擎却还没有建立起来。
腾笼换鸟与我国实现增长模式转型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腾笼换鸟可以换的可以是以外生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代表的产业,也可以是以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代表的产业。
广东积极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引进的却并不全是内生型企
业。
内生型企业或者说高科技企业并不是像外生型企业那样,可以长期保持高达8%的经济增长。
内生型企业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引进或建立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更需要教育的一个长期积累。
而现期的一些政策并不适合内生型企业的成长。
苏州园区引进了大量的跨国公司,GDP增长迅速。
但另一方面,苏州也存在对外资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苏州的GDP增长迅速,但GNP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与GDP的增长。
所以,光靠引进外资来发展我国经济师不现实的,我国必须要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双转移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非资本或劳动力。
否者,双转移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朝重工业化发展。
作为地方政府,他们倾向于发展重工业。
因为重工业就意味着高投入和高产出,这就能在短期内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迅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但这种发展其实也已经逐渐受到了限制,不可能代表广东今后的发展方向。
高科技企业并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轻易地引进,更多的是需要靠培养。
这就如同一个人想喝牛奶,但必须自己养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华为作为创新企业的代表,发展的十多年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所以广东要向内向型增长模式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并非腾笼那么简单的事,也并非汪洋书记一个任期的事。
广东省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985高校广东只有两家,而且排名也不是很前。
这就制约了广东向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育是广东未来发展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