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

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

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

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诸如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外国新闻传播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本课程在课时分配上,旨在系统讲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新闻传播现象的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
参考书目
( )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九)说明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

考核形式:笔试闭卷。

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占(主要考察本课程五个部分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

三、教案内容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简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案要点:
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
教案要点: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