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
▪ 微生物:副结核分枝杆菌和麻疹病毒,但 证据不足。
▪ 针对正常肠道菌群的免疫反应。
▪ 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发 病,在肠道正常菌群状态下发病。
▪ 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对某些IBD患者 有益。
免疫
病因和发病机制
❖ 肠道粘膜系统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 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及非免疫细胞
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 * 染等诱发发作或加重
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
❖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表现 ❖ 全身表现 ❖ 肠外表现
❖腹泻及粘液脓血便 ❖腹痛 ❖其它消化道症状 ❖体征
(一)腹泻和粘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 现 1、原因 (1)炎症导致大肠粘膜对水钠吸收障碍 (2)结肠运动功能失常 (3)粪便中的粘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和粘膜糜 烂及溃疡所致
3、根据病变范围分型
少数病变并非从直肠连续扩展而呈区域性分布, 称区域性结肠炎,罕见。近年来发病率增加。
4、根据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Sourtherland 疾病活动指数
(DAI) 通Biblioteka 对腹泻、便血、镜下粘 膜表现来评分,<2分为缓解 。
四、并发症
(一)、中毒性结肠扩张: 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1. 病因: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 丛,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 量积集,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为最严重 2.诱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药或阿片类 制剂而诱发。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
炎症性肠病(IBD) 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 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有 终生复发倾向。
包括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 CD)
(三)其他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四)体征physical sign
轻、中型
左下腹轻压痛,可触及
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重型和暴发型
明显压痛和鼓肠
中毒性结肠扩张 、肠穿孔
腹肌紧张、反跳
痛、肠鸣音减弱
全身症状 *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 发热:活动期 低度至中度发热 急性暴发型或合并症 高热 *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 衰弱、消瘦、贫血
免疫因子和介质:α-TNF、γ-INF、IL-1,6,8 等参与了肠粘膜屏障的免疫损伤。
IBD的发病机制 总结
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 下,启动了难以停止的、发作与缓解交替的肠道 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反应,导致肠粘膜屏障损 伤、溃疡经久不愈、炎性增生等病理改变。可能 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 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 结肠病变一般限于粘膜与粘膜下层,很少深 入肌层,所以很少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 围脓肿
❖ 少数爆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 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 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 常并发急性穿孔
临床表现clinical situation
多数起病缓慢, 少数急性, 偶见急性暴发 * 慢性经过, 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少数症状持续并 * 逐渐加重
本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 目前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 括环境、遗传、感染、免疫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环境因素
❖ 发达国家发病率持续增高
❖ 吸烟能促进血栓形成,增加CD危险性,但能有预防 UC的作用
❖ 快餐食品增加CD,UC的发病率。另过敏食物可能 加重肠道反应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1、根据病程经过分型
① 初发型
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② 慢性复发型 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③ 慢性持续型 症状持续,间以加重的急性发作
④ 急性型 起病急,病情重,毒血症明显,可伴
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败血症等,少见
2、根据病情程度分型 ①轻型 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病理
❖ 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病变呈 连续性分布。
❖ 多自直肠开始,向近端发展,可累及全结肠 甚至末端回肠。
❖ 活动期粘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 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粘 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及隐窝脓肿。
❖ 慢性期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 紊乱、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 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低蛋白血症、水与 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肠外表现 1. 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 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 *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 2. 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 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等 *与UC共存,但与UC病情变化无关
临床分型
按病程、程度、范围及病期进行综合分型
遗传因素
❖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 IBD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其配偶发病率不高 ➢ CD发病率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 ➢ 基因突变已被肯定与CD发病有关 ➢ 在不同种族间也有明显差别,白种人发病高于
黑种人,提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 IBD是多基因病,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不同人
由不同基因引起)。
2、特点 (1)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 轻者 每日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达10次以上。脓血 明显,甚至大量便血. (2)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 (3)少数患者偶尔有便秘,病变直肠排空功能障 碍所致。
(二)腹痛abdominal pain
1、轻型或在缓解期 : 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2、活动期 : 轻度至中度腹痛 3、有疼痛便意 便后缓解的规律 4、中毒性结肠扩张:持续性剧烈腹痛
脉快,贫血无或轻,ESR正常 ②中型 轻型与重型之间, 腹泻每日在4次及以上
仅有轻微全身表现 ③重型 腹泻每日6次以上,有明显粘液脓血便
T>37.5℃ P>90次/分;HB<100g/L
ESR>30mm/h;ALB<30g/L, 体重短期内明显减轻
3、根据病变范围分型 直肠炎 左半结肠炎 :结肠脾曲以下 全结肠炎:扩展至结肠脾曲近或全结 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