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台大126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美术界伟大的艺术巨匠,齐白石先生以其卓越的成就获得了世人的敬仰和爱戴,他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所独有的清新、简练的艺术风格,使得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文章对齐白石先生作品民间性、幽默与讽刺性以及童真性的探讨,并对齐白石先生的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世人进一步了解齐白石先生的绘画艺术,进而更好地认识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成就及走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齐白石;绘画艺术;民间艺术上世纪以来,我国画坛上先后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传统派大师,他们在传统中求变革,不断挑战自身的绘画艺术,形成了自己个性的、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其中,齐白石先生就是一名家喻户晓的绘画艺术大师,通过对他绘画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及内涵,进而正确地认识和欣赏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很强的现实及指导意义。
一、齐白石的绘画具有民间性生于农民家庭的齐白石,在从牧童和木匠一步步走向艺术大师的过程中,对广大的平民世界有着独有的感触。
在年轻时期,他深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使得他在后期的作品中处处透露出了深厚的民间情节和情趣。
齐白石艺术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时流淌着淳朴的民间意趣,这些构成了他艺术生命的灵魂,而鲜明的色彩、独特的笔法、精致的造型和奇特的构图,则成为他艺术生命的形体。
这种语言来自他内心深处炽热的情感,又成为他内心情感的呼唤。
齐白石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间艺术,洋溢着民间生活的平凡、淳朴、率直和真切。
这些都源自于他早年的木匠生活,进而成就了他艺术生命的高度。
齐白石艺术所散发出的超凡意趣与清新气息源自于他的民间情节,但是这种情感来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
作为一名艺人,齐白石老人的艺术修养是一般的民间艺人所无法比拟的。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齐白石不断地打破世俗牢笼的限制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的不懈努力使得他自身所潜在的农民意识价值品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以一种天然朴素的形式纳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最终登上了世界艺术大师的宝座。
齐白石的民间艺人经历与平民生活意识使得他不同于一般的文人画家,而他在艺术创作中所遵循的文化传统又使得他的艺术境界明显高于民间艺人,正是这样不同的经历与境界使得齐白石超越了民间艺人与文人画家进而上升到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
他的作品妙就妙在似是而非是,既不媚俗,也不欺世。
齐白石力求让世俗的意趣和文人的格调在艺术实践中和谐共赢,这就是他独特的造型观。
二、齐白石的绘画具有幽默与讽刺性齐白石老人的画作不仅在国内受到欣赏,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肯定和称赞。
这是因为他的画作不仅笔墨精湛,更富有深邃的精神映射。
他的作品充满幽默,又不乏讽刺,从这些耐人品味的作品中我们能品读到老人崇高的艺术心灵。
1.幽默艺术在喜剧理论看来,具备喜剧性就是将两件不具备因果关系的事情偶然联系在一起。
白石先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就体现了在偶然中创造幽默的情趣。
中国传统绘画造势的原则之一就是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作品的幽默性。
正如在我国传统相声表演中,相声演员的形体往往都是一高一矮、一肥一瘦,对比鲜明,幽默感顿生。
齐白石在其绘画作品中就将对比手法运用地非常巧妙和自如。
例如,他曾多次进行《柳牛》作品的创作:以极长的立轴展开,几缕细长鲜嫩的柳丝从画幅的上端垂下,宛若女人的万千秀发。
垂柳之下一头体态浑圆的肥牛立于其下,画家舍弃侧身专画牛的背影,将肥大如气球般的牛肚子明显地凸显了出来。
万般纤细秀长的柳丝之下偏偏站着一头如此的壮牛,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幽默之感。
2.讽刺艺术幽默无疑是善意的、包容的,使用智慧表达自然和对待人生,但讽刺则不同,其具有鲜明的情感和明确的批判意味。
白石先生作为伟大的艺术家也十分善于运用讽刺,他创作的部分作品具有强烈的讽刺性,不亚于一般的讽刺漫画。
白石老人曾多次创作《不倒翁》,并作诗题画,从不同的侧面对旧有官僚体制的腐败进行揭示以及对官僚体制下官吏的丑恶进行深刻讽刺,辛辣痛快,隐意深远。
一脸奸相的“不倒翁”,在鼻梁上再配上一块象征戏剧丑角的白豆腐块,手里的折扇恰好将其心胸部分遮去,旁边题有三首诗:其一,“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其中,“泥半团”讽刺的就是官僚体制下官吏的昏庸无道,而这恰也是官吏在这种官僚体制下得以保全的根本。
后两句是对旧有官僚必然被识破并打败的隐喻。
再看诗后的批注言:有人认为这不倒翁是个新鲜玩意,不远千里的带到长安,并按模按样地做出来供他人欣赏把玩,却不知这种东西却是世间无处不在的……短短的几句批注使得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加浓重。
白石先生创作的讽刺人物画,十分接近漫画艺术,对于我国漫画民族风格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齐白石先生的绘画具有童真美齐白石绘画艺术赏析谭鸿遐美术DOI:10.15947/ki.dwt.2012.12.127大舞台1271.齐白石山水画蕴含的童真美首先是“新”。
白石先生的山水画,从构图、造型,到笔墨、色彩以及点景人物的运用,都具有儿童画的特点,画得随意自然,大胆新意,不拘泥于形式。
白石先生倡导敢于创新,他敬佩石涛、金农作品的“怪绝伦”,可以“头头笔墨创奇新”,自己也努力实践效仿。
其次是“简”。
白石先生的山水画,取意儿童画,笔画较少,宁少不繁,简洁纯净,具有鲜明主题,又点到为止。
他的作品不仅物象少,笔墨同样简单。
他的山水画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利用漫不经心寥寥几笔就可以表现惊人的效果。
像《滕王阁》,近景描绘房屋和楼阁,中景描绘树林,大山则是远景,然而近景、中景和远景,白石先生都是大笔涂抹,寥寥数笔,使动人之景,跃然纸上。
再次是“拙”。
依靠大写意手法、粗犷的金石笔法勾勒山水,造就了粗拙、朴茂的艺术特征,饱含儿童画的稚拙的感觉。
白石先生自嘲说“大叶粗枝世所轻”,同时感叹:“一挥便了忘工粗。
”我们知道这种“粗拙”,当然不是“忘工细”造成的,恰恰是画家的刻意追求。
实际上,白石先生的山水粗但不糙,粗中包含细腻,拙中带有品味,是十分耐看的。
《岱庙图》中远处山峰运用红、蓝两色大笔勾画,山峰浑圆如蛋,貌似无骨,简单几笔,看起来就是儿童所画,仔细品味之后,发现拙中含有个性,笔滋色润,作品厚实且均衡,天真而不失率意。
2.齐白石人物画饱含的童真美首先是富有童趣。
富有童趣是白石先生人物画最大的特点。
其作品《送学图》《牧牛图》,仔细入微地揣摩儿童心理,充满了天真烂漫、率性可爱的童真;其刻画的《不倒翁》《挖耳图》等,不但形象十分的诙谐幽默,而且真实强烈地表现出白石先生一心向善、爱憎分明的赤子之情。
其次是造型简练。
白石先生喜爱并仿效八大山人、石涛以及金农的画风,他可以做到似但绝不求似,不追求写实主义,不要求仔细刻画对象的心理和表情,点到为止。
但白石先生的大写意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墨戏,他有极强的把握特征能力,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所以他刻画的人物,笔墨简单,意境深远,富于丰富意趣,人物总是具有多面性,鲜活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了先生内心深处的智慧、童心。
《毕卓盗酒》中人物设计就十分简练,毕卓因盗酒太多,在酒坛上醉倒,寥寥几笔就将其醉酒之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笔精墨妙,刻画自然,生动地体现了画家内心深处的童心。
再次是构图简约。
白石先生人物画的构图十分简约,鲜明地体现了“简而有趣”的童真情趣。
《歇歇》是白石先生人物画中典型的简笔画之一。
在构图设计上,一位老翁伏膝团身正在休息,构图开始于右下终止于左上,并借用“歇歇白石山翁存草”的题款和印章,使画面保持平衡,简单明了。
用墨线勾勒人物,略微施加赭石,简约的构图将童真、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3.齐白石花鸟画蕴含的童真美首先是拟人化的画面。
白石先生的花鸟作品喜欢重复不断地表达他对家乡的怀念及童年的美好的回忆。
通过白石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发现白石先生拟人化的童真构图,使儿童般的童趣跃然纸上。
在其擅长的虾蟹鱼蛙这类作品中,《小鱼都来》在水面上画一钓杆,再随意画几只小鱼在水里嬉戏,名为“小鱼都来”,看起来像是钓鱼,实际上把小鱼比作朋友,将他们招来一起玩耍嬉戏,这些小鱼,实际上是白石先生儿童时期的小朋友、玩伴。
其次是儿童般的绘画语言。
白石先生的绘画作品,并不是将童真美作为简单的刻画对象,更不是将其作为审美趣味的符号,而是充分地将感情和生动的对象融合在一起,塑造成特有的活的艺术形象。
其创作的作品《水墨芭蕉图》,几片水墨湿润的芭蕉叶再衬以几只淡墨小雀,让人立刻联想到包含生命音符的孩子般纯净的天真意境。
像极了儿童画“以我为主”的夸张艺术手法,使人通过作品回忆起童年的乐趣、童年的纯真。
再次是“似与不似”之间。
在白石先生的作品中,其 “似与不似”的理论也体现了童真美的存在。
白石先生不但反对毫无变化的“太似”,也反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传统文人技法,他希望刻画出对象的主要特点,并加以夸张变化,进而实现神形具化。
作品《和平鸽》里,他运用篆书撰写和平鸽,字体刚劲有力,刻画了荷花以及花瓶再配以一只和平鸽,用来表达和平。
鸽子的造型稍加夸张,可爱形象,就好像是儿童画,童真与稚气表露无遗。
但是,又不同于儿童画,其笔墨走势放纵而自然,具有对比强烈而协调的色彩,新颖而完整的画面设置,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
结论齐白石从一位普通画家成长为一代大师。
他在摒弃传统文人画僵化程式的同时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长处,在排除一些低俗因素的同时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
白石先生依靠独特的技法,高超的创意,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作品并留存于世,它的绘画艺术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在艺术的世界里也具有不朽的魅力和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1]道可.《齐白石绘画作品赏析》[J].《中国书画》, 2011(4).[2]薛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法则》[J].《大舞台》, 2012(01).[3]张忠风.《齐白石绘画艺术浅论》[J].《艺术论坛》, 2009(6).(谭鸿遐,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