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赖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
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
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实践过程中与新的国际环境中,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成份的调整与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与扩大,企业家阶层的产生和增加,生产要素的参与分配与智力劳动的收入增加,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100多年以前曾经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还能解释或指导当今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
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知识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就必定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
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行业的劳动列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属性,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的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需的。
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
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电子软件等。
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高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
但高新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
产品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随着社会进步,精神产品会越来越
多,精神产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劳动,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劳动,包括相当部分的第三产业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要创造价值。
因此我们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商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
这意味着从事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只是直接的生产工人劳动,还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
这也就是说,管理者、工程师只要处于其特定的分工岗位上,仍然可以成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的一员。
劳动价值论还指出,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以及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于直接劳动者。
现在的绝大部分私营企业主也可能通过其管理劳动、技术开发劳动的投入以及市场的开拓劳动而参与价值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参与了价值创造。
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其技术和管理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的话,其创造的价值倍加于直接劳动者的简单劳动。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重视知识、重视科技。
他严格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创造价值的因素,知识、科技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
因素,是影响和决定价值量的因素,但不是创造价值的因素。
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是多元的,而创造价值的因素是一元的,劳动生产力取决于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一系列因素。
一方面,知识和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具系统、运输系统、信息系统等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另一方面,知识、科技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就能形成新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不是知识、科技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科技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
由此可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做到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是我
们认识当今社会生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指导。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理论研究的侧重,这一理论也并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要接受新的检验,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时代对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继承者和捍卫者,但他们不迷信、不盲从,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毫无疑问,这必将开掘出理论研究的新内容、新领域,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