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蔡乐才教育学部领导教育学012012305000066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观点是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
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有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二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三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
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
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
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
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企业因此就会获得超额价值,即“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样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这就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不断涌现,从而全社会的劳动总量不断增大。
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即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
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根据价值规律原理,商品的生产者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适用,这要求生产者要自觉地不断改进技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增长。
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则必须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
所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原则。
二是有健全的各类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并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
这也是现阶段市场建设应遵循的目标。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还可以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方面。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
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
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
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
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
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
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
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
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义。
(三)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
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这难免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危险,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及金钱万能、蔑视劳动等思想。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难发现,其症结在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意识形态上要重树“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力争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
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
一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二要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要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四要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生产力水平上都与资本主义初期天差地别,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无人工厂、机器人和工作时间的大为缩短等现象的出现,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