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利权法律制度

专利权法律制度

第三章专利权主体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主体:即指专利权人,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

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外国人在可以在我国申请专利。

在这里讲到专利权的主体和专利申请权的主体有时是不一样的。

专利申请权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就某项发明创造向专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专利在经过审查后才会授予专利权,而我国容许专利转让,继承和赠与,所以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未必是同一人。

二、先发明人与先申请人专利权具有专有性,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个权利,因而当不同的申请人以同样的发明创造来申请专利权时,如何确定专利权人便成了问题。

国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做法:1. 先发明原则。

给最先发明的人。

因为后发明人有可能是抄袭别人的。

这样公平合理,可以保护发明人的权利(少数国家采用,如美国)。

但是弊端是实际操作性差。

首先确定先发明人难度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效率。

其次,发明人怠于行使权利,不急于申请专利,影响技术的早日公开。

最后使专利权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技术推广和引进。

2. 先申请原则给最先申请的人。

把发明创造的内容向社会公开,这对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避免重复研究,避免资源浪费(大多数国家采用,包括中国)。

讨论:发明创造完成后申请专利的时间,什么时候最好?要尽早;但是不能太早,可以改进专利,但是不能对专利做权利内容扩大化的修改。

三、继受主体通过转让,继承或者赠与获得专利权的人。

转让只能是财产权,人身权是不可以转让的。

在我国,专利权转让属于要式行为,需要签订书面合同并经专利主管部门登记公告后方生效。

同时中国单位或个人向外国转让专利时,要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予以登记公告,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二节专利权的主体一、发明人或设计人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我国《专利法》规定了发明人或设计人基于发明创造可以成为该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

是专利权的最基本主体。

发明人或设计人一定是自然人,且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是直接参与者,但可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监护人申请,权利归本人所有。

单位和组织可以成为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但不可能是发明人,因为发明是一项智力活动,是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做出的创造性劳动。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权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

核准后为专利权人。

二、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共同研究,设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共同发明人是指共同构思一项发明,共同对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

[自然人或单位]。

两个以上自然人:都对技术方案本身有创造性贡献→共同发明人两个以上单位:共同签订合同→共同科研项目共同发明申请和取得的专利权归全体共同发明人共有。

有约定从约定,没有约定的共同人可以单独实施,或以普通许可方式许可他人实施,但是报酬要进行分配。

共同发明创造行使申请权必须经得全体共有人同意方可有效。

其中任何人无权单独提出申请,即便获得专利权也是无效的。

并非每个为发明作出贡献的人都称为发明人,这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基于共同的发明创造。

非共同发明人:(1)领导、组织工作,提供文献资料,具体操作人。

(2)对技术方案本身没有实质创造性贡献的人。

判断的方法→是否在发明的过程中各自独立的对发明创造做出了贡献。

三、职务发明职务发明:凡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是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权利应该归单位。

一旦申请被批准之后。

专利权属于单位。

如与之相反,申请专利或者专利权的归属是属于自然人。

问题是如何判断主要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判断标准:(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比如工程师甲是一家鼠标生产公司的职员,主要任务是研发电脑鼠标,那么他所发明的鼠标的申请权属于公司。

(2)虽然不是本职工作,但是是执行单位交付的任务作出的发明创造同样理解为职务发明创造。

比如甲的公司要求他暂停手头工作,集中精力研发一款电脑散热器,也属于职务发明。

(3)主要依靠单位的物质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这些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原料、人力、情报、技术资源等等。

(外面没有,只有本单位才能提供的)(4)单位职工在退休、离休、调动工作之后完成的与原单位的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发明创造,立法上,在一年内完成的与原单位本职工作有关的发明创造还被理解为职务发明创造。

判断职务发明不应以其是在单位内还是单位外,或是工作时间内还是业余时间,因为发明不是一项即时工作,研发的周期很长,只要是本单位任务且利用了单位资源,无论其在业余还是工作,主动还是指派都属于职务发明。

四、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指一个单位或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的研究或设计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依据我国《专利法》规定,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除有协议另行规定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个人为专利权人。

即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可以免费使用。

五、外国人外国人在国外已经取得的专利可否在中国申请专利?中国人在本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可否直接在国外申请专利?《巴黎公约》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

1:外国人在别国发明的专利可以在该国申请专利2:本国人在本国发明的专利应当首先在本国申请专利3:优先权的规定,审查三性时,是以首次提出专利申请的时候来审查是否具备三性。

——在A国申请专利,如果在较久以后去B国申请专利有可能因为专利在别国申请已经失去了新颖性而不给授予专利权无条件国民待遇VS有条件的国民待遇无条件的国民待遇:完全相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对外国人进行分类(区分在本国内是否有住所或者经营场所)两个国家都未加入巴黎公约“对等原则”我国《专利法》第19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这是对外国人申请专利在程序上的限定。

第四章专利授权条件发明创造要获得专利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实质条件即通常所讲的“三性”,形式条件则是获得专利必须具备的程序方面的要件。

第一节新颖性一、概念新颖性是授予专利的最基本的积极条件之一,也是必要条件,即不具备新颖性的技术方案是绝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的。

核心在于一个“新”字。

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

我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规定:新颖性,是指该发明创造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之前提出过申请。

二、判断标准在专利法上,判断新颖性的参照系是现有技术。

所谓现有技术,是指在某一时间之前,在特定技术领域内的已有技术和知识的总和。

判断一项技术方案是否属于已有技术的范围,就是看该技术的内容是否已经公开、为公众所知。

而且是针对非特定人的公开,非特定的人即是针对大众,如果是某一特定范围的,则不属于公开,比如一项研究项目,参与的人员都知晓,但这不属于公开。

公开的标准如下:A:公知:在国内外出版物上有无被公开披露(全世界范围),这是一种书面公开,随着科技的发展,书面已经不单纯指书籍报刊,还包括其他一些信息载体,像录音录像制品,微缩胶卷,磁盘等载体。

且这样的公知不得限定读者范围,即我们之前讲到的非特定人。

B:公用:在国内外有无被公开使用,即通过公开实施使公众能够了解和掌握该发明创造。

例如对一项新产品的制造,使用或销售,当以商品形式在市场流通时即视为公用。

还有对新方法的展示和操作表演等。

但是否足以导致丧失新颖性,还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使用在公开场合,即任何普通公众都可以到达的场合,并非数量上的多寡。

二是能够使公众了解其技术的实质内容。

公开的形式:a:以出版物的形式出版(杂志,书籍,光盘,网络发表)b:通过专利申请文献公开——公知技术,而不是新颖文献(世界上大概170多个国家都有专利文献,如专利申请书等等)c:使用公开——产品发明投放市场(使用公开)d:某些工艺方法或者技术公开的演示,公众知道其技术,也算公开(比如魔术解密)e:公开的讲座,公开的课堂,课堂上的印发资料,培训班等等——都算是公开的方式相对新颖性:发展中国家多采用,只把在本国范围内公开使用的技术作为现有技术,至于仅仅在国外公开而未在国内公开的则不属于现有技术范围。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绝对新颖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公知公用。

专利主管部门可以引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出版物或实际活动来否定其新颖性。

如美国,法国如是规定。

这主要是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也更好的保护了发明人设计人的专利。

思考:技术鉴定:规定了保密事项,提供的图纸文献都有内部使用的字样,这样的部分公开,脱离了发明人的控制,是否算公开呢?答:在特定范围申明保密事项,明确规定内部使用的不算公开公开的判断问题,时间性:完成发明时:只要发明创造的实质内容在发明完成之日前未被公知公用,就认定其有新颖性,而不考虑其是否在申请专利时已被公开,采取这一标准的国家不多,如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

这和我们之间讲到的先发明原则有相似,更注重保护发明人的利益。

申请专利时:以申请时间为标准,在申请日之前未被公开即具有新颖性,不包括申请日在内,即使在申请日公开的也不影响其新颖性,我国采取的是这一标准。

两种做法各有利弊,是一种价值取向问题。

对于专利制度而言,是给发明人一种垄断权,应该以申请日来判断更为合理,可操作性更强[我国采取的是这种做法,以公开权换垄断权。

]商标权:以核准之日起计算保护期。

专利权:以申请之日起计算保护期。

思考:申请之后,授权之前发生侵权了怎么办?答:临时保护期:申请之后,授权之前发生侵权,授予临时保护,同样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或者保全措施,甚至开庭(前提是申请通过,申请不通过则没有要求进行侵权赔偿)思考:两个以上的人分别完成了内容相同的发明创造,在同一天都分别向专利局申请,则如何处理呢?答:目前我们申请日的标准是“日”,时间节点比较大,法律的规定——自己协商思考:审查的时候要申请内容与审查的文件一一对应,不能搜集一大堆的资料组合起来含有对方的因素(关键的原则)E.G:商业秘密的被告往往组合一大堆的资料,而且有的发明本身就是对已有知识的新的组合三、不被看做丧失新颖性的特例:(一)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展览月+期限=申请截止日(不丧失新颖性)】发明专利:12个月内;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6个月(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目的是为了推动技术上的学术交流,增强技术合作。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全国性的科技交流组织召开的。

科技部、教育部、xx协会等等。

(特殊部门)。

不包括省级以下的交流会议。

比如某某市五大高校座谈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