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窃听风暴》意识形态的建构
【摘要】电影,无论是作为工业还是文化产业而言,都是在政治及商业机制控制下产生的。
同时,电影制作也是主观意识的反映,是控制大众意识形态的手段。
本文以德语电影《窃听风暴》为例,从文本编码、叙事结构等媒介语言方面分析,探讨电影中意识形态的构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力量。
”1两人对意识形态所下的定义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也正是这两位德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
更为讽刺的是,社会主义分化了他们的祖国。
德国在二战后被美、苏两大阵营瓜分为西德和东德。
影片中发生的故事正是讲述在1984年,整个东德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魏斯曼是国安局的一名特工,奉命监听东德戏剧家德瑞曼及其女友克莉丝塔西兰。
在监听过程中,魏斯曼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
德瑞曼匿名登在西德《明镜》报上的文章引起了特工的注意,随后,克莉丝被捕后出卖了男友,最终内疚自杀。
魏斯曼帮他们脱离了危险,但随后被发现并革职。
多年后,德瑞曼翻查资料得知魏斯曼曾帮自己脱离险境,为他著书,名叫《好人的奏鸣曲》。
极权主义下的统治
终身致力于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英国人斯图亚特·霍尔建立了一套编码解码的理论,他告诉我们,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编码者与解码者采用的代码不一样,文本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而这种意义的断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立场密切相关。
2按照霍尔的理论,呈现在电影中文本身即是一个编码的成品,语句或场景里折射的是作者的直接态度。
影片的开头,一段无声独白清晰地给读者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1984年,东柏林全面封锁,人民受到斯塔西严密监控,也就是东德秘密警察。
这是一个由10万专职人员20万线民所组成的情报机构,他们确保了无产阶级专政,其开宗明义的目标就是无所不知”。
这段文字不足百字,却包含了多个诸如“全面封锁”“人民”“严密监控”“秘密警察”“无产阶级专政”等带有强烈阶级色彩的词语,给影片渲染出一种沉重、严肃的氛围。
不仅如此,影片中通过艺术家的文章赤裸裸地对社会主义统治进行了讽刺和鞭挞。
影片中以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况,反映东德极权统治的无情和冷酷。
艺术家处处受到政治控制,甚至要为事业委屈献身。
其中,导演雅思卡被文化部长列入黑名单后郁郁寡欢,最终选择自杀。
好友之死激发了德瑞曼批判极权政府的决心。
这是他写给雅思卡的悼词,也是后来发表在西德《明镜》报中的文章。
“在
汉斯拜姆街上的统计局,什么都会算,什么都知道。
我一年买几双鞋?2.3双。
我平均一年看几本书?3.2本。
每年多少毕业生成绩拿A?6347个。
”精确的数字,反映的正是东德人
民生活是无时无刻不受到秘密警察的监控。
“但有一件事他们却不算,也许连最官僚的人都会觉得不忍,那就是自杀人数。
······1977年,我国停止统计自杀人数,大家称呼他们是
‘自我谋杀者’,但这与谋杀无关,没有热血,没有激情,只剩死寂,万念俱灰。
”这段文本的设置和编码过程,透露出编者的用意所在,即揭露社会主义极权统治下的人性惨淡。
相对于文字作品而言,电影更多是依靠镜头语言表达意图。
清一色的灰墙白瓦建筑,干枯的树枝,夜晚空无一人的十字路口,暗淡的路灯等等,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个毫无生气的社会,一个让民众透不过气的社会。
在特工魏斯曼带人到德瑞曼家中安装窃听器材时,邻居的莫妮可太太也在门孔上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是被魏斯曼发现并以除去她女儿玛莎在大学的位置威胁妇人不得将事情说出去。
仅在这一小插曲中,便投射出当时整个东德的缩影。
其一,魏斯曼本来要监控的是戏剧家德瑞曼,与他邻居无关,但他连隔壁的家庭状况也一清二楚。
其二,莫妮可太太偷窥的举动也反映了当时东德民众处处受控,也得不得以监控别人保存自身的状况。
正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所描述的那样,“老大哥的电幕掌控和控制着人民的思想。
你只能在这样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发出的每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有人仔细观察的。
”3这是一个丈夫出卖妻子,儿女出卖父母的社会。
人性的抗争
影片的叙事结构是以两条线交叉进行的。
一边是围绕特工魏斯曼对德瑞曼的监听而展开,一边则是围绕戏剧家德瑞曼与身边的作家朋友和女友的生活而展开。
影片采用蒙太奇式的手法,将各个主要人物的故事来回穿插,以文艺工作者群体的遭遇来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环境。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看似牢不可破的国家机器,往往最先是从内部开始的。
特工魏斯曼是国家安全局的一名高级监听人员,他善于分析人的心理,处理事情有条不紊、注重细节,连走路的步伐感也十分强烈。
他就像是国家机器中的一颗零件,按着既定的工序在运转。
但你会发现,他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就是感情。
一个再怎么冷酷的人也需要感情的宣泄。
他看到了克莉丝后被她的美貌和演技所吸引,他在监听德瑞曼和克莉丝做爱的过程时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甚至偷偷跑去找他们的床单,感受那股气味。
当德瑞曼得知好友死去的消息时,他弹钢琴来抒发悲伤的感情,在监听器另一头的魏斯曼也被这种悲伤的情绪感染而捂头掉泪。
正是人性中最弥足珍贵的感情让魏斯曼改变初衷,转而暗中帮助德
瑞曼一家。
为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魏斯曼找来了妓女帮忙。
但当他向妓女提出能否多停留一会时,对方的答案是:我还有客人在等着。
在东德这样一个严密监控人民的国家,妓女应该是官方严厉打击的对象,而她竟能为国家安全局官员服务,这说明在官方的法律和准则里,普通公民嫖娼是违法的,但体制内的官员除外,他们可以随意满足自己的性欲。
贯穿全文的还有文化部长对女主角的潜规则行为。
在克莉丝没有应约到酒店跟他赴会时,他失望至极,神情茫然的坐在床上发呆。
这些互相联系映衬的故事情节也是对标榜社会主义的东德双重政治标准的辛辣讽刺。
影片中,女性角色成为为数极少的女性角色之一。
女性地位在影片中的反映也集中在这位颇受欢迎戏剧演员克莉丝身上。
她的美貌吸引了国家文化部长,引起了后者对她男友的妒忌并最终导致了监听任务的下达。
克莉丝为了保住自己的艺术地位,不得的委身于文化部长。
在男友得知此事后,她好不掩饰自己的行为并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作为一名女演员,她毫无抗争的勇气,只能靠出卖身体来换取地位。
不仅如此,她还一直通过服食禁药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后来,她因禁药而被逮捕,并迫于压力出卖了男友德瑞曼。
通过发生在克莉丝身上的层层故事,影片中表现了女性在当时是处在一种任人摆布、无法求全的弱小地位。
“自20世纪60年代后,电影批评由原来的美学审视转向文化批评,当中重要的一维便是意识形态批判。
”4将电影文本置于文化的整体语境来考察是主流方向。
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在电影中隐喻的方法向观众潜移默化的传送观念,影响观众的行为。
通过文本设置,叙事结构等媒介语言对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影片的内容,形成自己对影片的解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于1845-1846
【2】:庄晓东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第219页
【3】:乔治奥威尔著《1984》1949年出版
【4】:吴卫华:《意识形态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
/view/4e931eef5ef7ba0d4a733b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