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解析

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解析

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解析2019年9月7日上午9:00至12:00,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举行,约有7万名高中生参加。

相比于往年,本届初赛试题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计算熟练度、思维灵活度和答题准确度的要求没有放松。

这是一件好事:化学的奥林匹克本就不应是“刷书”的奥林匹克,不应是“死记硬背”的奥林匹克;只喜欢画六边形与平行六面体,讨厌计算和推理,也不算真正学好了化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及部分老师)偏爱刷书、刷题,刷完基础教材刷高级教材,刷完高级教材刷专著,刷完中文书刷外文书,都刷完还不过瘾,还要去刷一级文献来“押题”,这种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甚至是缘木求鱼了。

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到头来才发现最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在高手过招时疏漏大意失了分数,反而怪罪题目故意“挖坑”,实在令人叹惋。

我们鼓励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但把书“读好”才是最重要的。

鉴于此,本文除了延续前文撰写的三个角度——“从同学角度出发的思路分析,从试题角度出发的考点分析,从科学角度出发的知识拓展”之外,行文中更加强调“明辨基础概念,防范解题漏洞”,希望同学们有所收获。

另一方面,如何在竞赛题目取材上做到严谨与趣味的平衡、经典与前沿的平衡,在树立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思维高杆的同时,及时反映中国化学工作日新月异的进展,或许也是值得思考的。

第1题题目(10分)简要回答问题。

1-1利用不同的催化剂,乙烯催化氧化可选择性地生成不同产物。

产物A可使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与A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其他所有产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1-2化合物CsAuCl3呈抗磁性。

每个Cs+周围有12个Cl−离子,每个Cl−离子周围有5个金属离子。

金离子处在Cl−围成的配位中心(也是对称中心)。

写出该化合物中Au的氧化态及其对应的配位几何构型。

1-3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着陆。

探测器上的五星红旗由一类特殊的聚酰亚胺制成。

以下为某种芳香族聚酰亚胺的合成路线:画出A、B、C的结构简式。

分析与解答1-1本题考查化学式推断和同分异构体枚举的能力,难度不高。

但是如何在考场上快速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所有合理答案,需要在平时刻意进行自我训练。

从“产物A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易得产物A就是CO2。

A的相对分子质量M(A)= M(CO2) = 12 + 16 × 2 = 44。

由于乙烯C2H4与氧气O2反应产物只可能含O、C、H元素,因此可行的组合只能为:(枚举最好遵循原子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即O、C、H。

同学们可不必像这里枚举的这么详细,但一定要遵循顺序,避免重复或疏漏。

)44 = 16 × 2 + 12 × 1 = O2C = CO2= 16 × 2 + 1 × 12 = O2H12 = H12O2= 16 × 1 + 12 × 2 + 1 × 4 = OC2H4 = C2H4O= 16 × 1 + 12 × 1 + 1 × 16 = OCH16 = CH16O= 12 × 3 + 1 × 8 = C3H8= 12 × 2 + 1 × 20 = C2H20= 12 × 1 + 1 × 32 = CH32= 1 × 44 = H44除去明显不合理的结构,只有C3H8和C2H4O可以进入下一轮考查。

C3H8只有一种可能的组合方式,即丙烷CH3―CH2―CH3,然而显然丙烷的氧化态要低于乙烯的(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氧化数判断,也可以简单通过不饱和度判断),因此直接排除。

C2H4O的不饱和度为Ω= 2 + 1 − 4/2 = 1,说明产物中只有一个双键或只有一个环。

若产物中只有双键,则其可能为CH3―CH=O (乙醛)或CH2=CH―OH (乙烯醇),但乙烯醇不稳定,会互变异构为乙醛,因此合理的答案只有一种:乙醛。

而若产物中只有一个环,则唯一可能的结构就是环氧乙烷,因此答案为:分子式:C2H4O;结构简式:有部分同学认为A是草酸C2H2O4,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草酸的确可以由乙烯在特定条件下催化氧化得到,且草酸钙CaC2O4为一沉淀。

问题在于,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 2 + 1 × 2 + 16 × 4 = 90,很容易就可以写出数种可能的化学式:C3H6O3、C4H10O2、C7H6,其中C4H10O2有28个同分异构体,C3H6O3有102个同分异构体,C7H6则可以写出多达1230个同分异构体!即使仅考虑稳定结构,数目也是可观的。

在考场上根本来不及,也没有位置写出所有的同分异构体,因而虽然从科学性上草酸是一个合理的答案,但不是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答案,应当舍去。

另一方面,若只想到了草酸而忽略二氧化碳,那的确是舍近求远了。

1-2本题主要考查对配位数的灵活运用,隐藏的考点为磁性与电子结构的关系。

根据电中性原则,CsAuCl3中Au的表观氧化数应为−(+1 − 3) =+2,但Au(Ⅱ)核外电子结构为[Xe]4f145d9,价层有1单电子,与呈抗磁性的事实不符,因此CsAuCl3中不存在Au(Ⅱ)。

表观的Au(Ⅱ)实际上是等物质的量的Au(Ⅲ)与Au(Ⅰ)的加权平均,容易验证Au(Ⅲ) = [Xe]4f145d8与Au(Ⅰ)= [Xe]4f145d10中均不存在单电子。

再来分析配位数:“每个Cs+周围有12个离子”,而化学式中n(Cs) : n(Cl)= 1 : 3,说明每个离子周围有4个离子;又由“每个离子周围有5个金属离子”,可知每个Cl−离子周围有1个Au(Ⅰ)离子;又因Au(Ⅲ)与Au(Ⅰ)各占一半,故一半的Cl−离子周围是1个Au(Ⅰ)离子,一半的Cl−离子周围是1个Au(Ⅲ)离子。

由于n(Au): n(Cl) = 1 : 3,因此Au离子周围平均有3个Cl−离子。

然而Au(Ⅰ)或Au(Ⅲ)不可能为3配位,因为它们处在对称中心上,3配位平面三角形结构中不存在对称中心。

说明与氧化数一样,这个“3配位”只能是数学平均的结果。

由于Au(Ⅲ)与Au(Ⅰ)的物质的量相等,因此可能的配位数组合只可能为5/1或4/2 (注意配位数必须为正)。

5/1配位数组合不符合中心对称性,舍去,因此只有4/2组合满足要求。

接下来思考:Au(Ⅲ)与Au(Ⅰ)两种正离子,何者为四配位?何者为二配位?显然,Au(Ⅲ)电荷高,离子性强,可以吸引更多阴离子配体围绕其周围,故为四配位;Au(Ⅰ)电荷低,共价性强,因而为二配位。

(有同学认为:Au(Ⅲ)半径小,为二配位,Au(Ⅰ)半径大,为四配位。

这种说法错在哪里?)这正好与它们的d电子结构是相对应的:Au(Ⅲ) = 5d8→dsp2,对应四配位平面四方形配合物;Au(Ⅰ)= 5d10→sp,对应二配位直线型配合物。

因而答案为:Au的氧化态:+1与+3等物质的量分布。

Au(Ⅰ)为二配位直线型,Au(Ⅲ)为四配位平面四方形。

另外,对于元素化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同学,无需配位数条件即可得到答案:抗磁性的Au只能以等量Au(Ⅰ)与Au(Ⅲ)组合的形式存在,因而可以将化学式“CsAuCl3”改写为“Cs2Au2Cl6”并进一步改写为“Cs2[AuCl2][AuCl4]”(中心对称),很容易就可以看出[AuCl2]应为[AuⅠCl2]− (参考银氨配离子[AgⅠ(NH3)2]+),[AuCl4]应为[AuⅢCl4]− (就是氯金酸阴离子),从而直接写出答案。

当然,写出答案后仍然应用题目剩余条件进行检查,以防出错。

图1展示了CsAuCl3的晶体结构,通过观察c方向投影图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晶体中的对称中心与四重对称轴。

我们也可以认为Cs和Au同时作立方最密堆积(ccp),此时Cl填入的是哪些空隙?图1图1 CsAuCl3的晶体结构大灰球为Cs,小黑球为Cl,蓝色球为Au有同学在看到晶体结构后认为,Au(Ⅲ)应为拉长的八面体六配位结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一,若要将Au(Ⅲ)轴向两个离子也算作配体,那么离子的配位数也会上升为(6 × 2 + 5 × 4)/6 = 5.33 > 5,与题意不符。

另外从科学性角度上讲,Au(Ⅲ)的5d8电子构型处于平面四方形配体场中时已为能量最低(d4xz,yz d2xy d2z2d0x2−y2dxz,yz4dxy2dz22dx2−y20),若此完全平面四方形场向八面体场(e6g t22g eg6t2g2)过渡,势必会导致轨道能量上升而导致整个体系能量上升。

因而不能认为晶体中的Au(Ⅲ)为六配位变形八面体结构。

事实上,大多数的简单d8配合物一般情况下通常为四配位平面四方形结构或正四面体结构,稳定的六配位八面体d8配合物要少得多。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Jahn-Teller畸变的极限来形式化地“理解”这个配合物的结构:如果强行认为Au为+2氧化态、d9电子构型,那么根据Jahn-Teller效应(Jahn-Teller effect):“在配合物的基态电子组态简并,且电子在轨道中占据不对称时,配合物发生畸变以消除简并性并使得体系能量降低”,配合物中电子构型的Au(Ⅱ)中应当一半发生拉长八面体畸变(晶胞c棱心和ab面心的Au原子),一半发生压缩八面体畸变(晶胞顶点和体心的Au原子)。

到极限时,即可分别得到直线型配位的AuⅡCl2和平面正方形配位的Au II Cl2−4AuIICl42−,并发生单电子转移得到AuⅢCl−4AuⅢCl4−和Au I Cl−2AuICl2−。

当然,在答案中写“拉长八面体”依然是错误的,这里仅作一种补充讨论。

1-3这是一道以聚合物为背景的有机推断题,较为简单,重点在于提升解题速度,培养“看到产物的第一眼就要将其切断”的逆合成敏感性非常重要。

下面为详细分析:C10H14的不饱和度为:11 − 14/2 = 4,结合产物聚酰亚胺结构可猜测A中含有苯环。

根据碳数(= 10)可推测产物聚合物结构中的1, 2, 4, 5-苯四酰二亚胺片段是由A提供的,因此根据碳原子分布A只能为1, 2, 4, 5-四甲基苯,同时也很容易推出C为对苯二胺。

然而在推导B的结构式时要小心,这里可能出错:从B的生成条件与最终聚合物的结构来看,B应为某种羧酸或羧酸衍生物,很多同学看到这里,想当然地就写出“1, 2, 4, 5-苯四甲酸”。

然而若B为四羧酸,那么在聚合过程中,n mol B与n mol C就应生成4n mol水分子,而非2n mol!根据原子守恒,真实的B应在苯四甲酸结构的基础上“去掉2分子水”,容易看出它就是均苯四甲酸二酐(pyromellitic dianhydride,PMD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