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学部分试题

测量学部分试题

第一部分绪论1.测绘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2.简述测绘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3.地球的形状近似于怎样的形体?大地体与参考椭球有什么区别?4.参考椭球的元素包括哪些?我国目前采用的椭球元素值是多少?5.若把地球看作圆球,其半径多大?6.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指什么?7.确定地球表面上一点的位置,常用哪几种坐标系?它们是如何定义的?8.简述水准面的定义及其特性。

9.什么叫大地水准面?它起什么作用?测绘中的点位计算及绘图,能否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进行?为什么?10.何谓绝对高程?何谓相对高程?11.某地假定水准面的绝对高程为67.785m,测得一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为267.328m,请推算该点的绝对高程,并绘一简图加以说明。

13.简述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基本概念。

14.高斯投影如何分带?为什么要进行分带?15.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6.设某地面点的经度为东经130°25′32″,问该点位于6°投影带和3°投影带时分别为第几带?其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各为多少?17.若我国某点A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为x=3234567.89m,y=38432109.87m,问该坐标是按几度带投影计算而得?A点位于第几带?该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A点在该带中央子午线的哪一侧?距离中央子午线和赤道各为多少米?18.说明测量工作中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若在半径为7KM的范围内进行测量,并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则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差的影响各为多大?19.测量外业的三项基本工作是什么?20.实际测量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和作业程序?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部分水准测量1.术语解释:⑴水准测量;⑶水准管分划值;⑷水准点;⑸微差水准测量⑵视准轴;2.在水准测量中,如何规定高差的正负号?高差的正负号说明什么问题?计算待定点高程有哪两种基本方法?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3.水准仪的望远镜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4.圆水准器和水准管的作用有何不同?符合水准器有什么优点,何为水准管气泡居中?5.什么叫视准轴?什么叫水准轴?在水准测量中,为什么在瞄准水准尺读数之前必须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6.简述水准测量的原理,并绘图加以说明,并说明为何在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距尽量相等。

若将水准仪立于A、B两点之间,在A点的尺上读数a=1586mm,在B点的尺上读数b=0435mm,请计算高差h AB,说明B与A哪点高?9.什么叫视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检查它是否存在?怎样消除?10.“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视准轴就水平”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13.什么叫测站?什么叫转点?正确使用尺垫? 14.简述水准路线的各种布设形式及其特点?16.17.已知I 点的高程为417.251m ,由I 到II 进行水准测量,前后视读数(以毫米为单位)和相应的视距(以米为单位)如图1所示,请在表1中进行记录和计算。

表1 检核的目的及方法?21.简述水准i 角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当前、后视距相等时,为什么能消除i 角对高差的影响?24.水准测量中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哪些误差可通过适当的观测方法或16430714 1357171420850621142824033428 3630363432IIIABC经过计算改正加以减弱以至消除?哪些误差不能消除?29.假设一对水准尺的尺底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这对一条水准路线的成果有何影响?在测量中克服这种影响第三部分角度测量⑴水平角;⑹测回;⑵竖直角;⑶角度分划值;⑷对中;⑸整平;⑺竖盘指标差⑻视准误差;⑼横轴误差;⑽竖轴误差;⑾对中误差。

2.什么是水平角?水平角测量的实质并绘图说明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的原理。

4.用经纬仪瞄准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点,水平度盘上的读数是否相同?测站点与此不同高度的两点相连,两连线所夹角度是不是水平角?为什么?5.DJ6级光学经纬仪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在检校时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6.经纬仪上有几对制动螺旋和微动螺旋?各起什么作用?如何正确使用它们?8.怎样安置经纬仪(请按操作步骤说明)?简述垂球对中和光学对点器对中的优缺点。

9.分别叙述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步骤及限差要求。

10.观测水平角时,什么情况下采用测回法?什么情况下采用方向观测法?11.观测水平角时,为何有时要测几个测回?若测回数为4,则各测回的起始读数应为多少?12.什么叫垂直角?用经纬仪瞄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个点,在竖盘上的读数差是否就是垂直角?动关系之间有什么区别?第四部分距离测量(1)视距测量;(2)电磁波测距;(3)电子全站仪(速测仪);(4)钢尺尺长方程式;(5)视距常数;(6)光电测距仪2.进行直线定线的目的是什么?目估定线通常是怎样进行的?3.常规距离测量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4.钢尺量距时,都存在那些误差?如何消除或减少?5.使用钢尺丈量倾斜地面时,如何进行?6.简述用钢尺在平坦地面量距的步骤。

7.用钢尺丈量倾斜地面距离有哪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8.丈量AB、CD两段水平距离。

AB往测为126.780m,返测为126.760m,CD往测为357.235m,返测为357.190m,问哪一段丈量精确?为什么?两段距离的丈量结果各为多少?9.下列情况对距离丈量结果有何影响?使丈量结果比实际距离增大还是减小?(1) 钢尺比标准尺长;(2) 定线不准;(3) 钢尺不平;(4) 拉力忽大忽小;(5) 温度比检定时低;(6) 读数不准。

10.用花杆目估定线,在距离为30m处花杆中心偏离直线方向0.25m,由此产生的量距误差为多少?12.已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L t=30+0.005+1.25×10-5×30(t-20℃),今用该钢尺在25℃时,丈量AB的倾斜距离为125.000m,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1.125m,A、B两点之间的实际水平距离?13.用名义长度为50m的钢尺,在标准拉力(15kg)下,丈量A、B的距离为49.9832m,丈量时温度为25℃,已知A、B两点的实际长度为49.9811m,求该钢尺在20℃时的尺长方程式( =1.25×10-5)。

25.视距测量时,当垂直角为仰角,视距尺向仪器方向倾斜或向相反方向倾斜,对水平距离有何影响?若视线水平时,又有何影响?27.视准轴倾斜时,如何将视距测量的斜距化算为平距?28.相位法光电测距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9.某红外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5mm+5ppmD),试解释其含义。

第五部分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等精度观测;(2)不等精度观测;(3)系统误差(4)偶然误差;(5)多余观测(6)中误差;(7)相对误差(8)允许误差2.偶然误差都有哪些特性 ?试根据其第四特性解释: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是最可靠值3.为什么说观测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观测误差的原因有哪些?4.根据误差的性质,可以将观测误差分为哪两类?哪类误差可采取一定的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小?8.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为什么常用中误差来衡量观测值的精度?在一组等精度观测中,中误差与真误差有何区别?9.设观测了30个三角形的内角,各三角形的闭合差(即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如下:+0.5″;-0.6″;-0.8″;-1.0″;+1.4″;+1.7″;-1.8″;+2.1″;+2.5″;-2.7″;-2.8″;+3.2″;+3.6″;-4.0″;-4.2″;-4.8″;+5.3″;+5.9″;+6.1″;+6.8″;+7.5″;-7.9″;+8.5″;-9.1″;-9.8″;+11.3″;+12.9″;-15.6″;+18.8″;-21.0″。

⑴.分析这些误差是否符合偶然误差的特性;⑵.计算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

10.用同一钢尺在相同的条件下丈量两条直线,一条长150m,另一条长50m,它们的中误差都为±20mm。

问这两条直线的丈量精度是否相同?为什么?11.什么叫容许误差?容许误差等于2或3倍中误差的理论根据是什么?12.设有一正方形建筑物,量得一边长为a,其中误差m a=±3mm,求周长S 及中误差m s。

若以相同精度测量其四边,中误差均为±3mm,则周长的中误差为多少?13.用DJ6经纬仪测角,其一测回一个方向的中误差为±6″问用该仪器施测三角形内角,其最大的角度闭合差是多少?欲使三角形闭合差小于±12″,问应测几个测回?14.设量得圆的半径为31.34mm,已知量测中误差为±0.5mm,求圆周长的中误差。

16.在水准测量中,每站观测高差的中误差均为±5mm,若从已知点推算待定点的高程,要求中误差不大于±2cm,问最多设多少站?17.测得一长方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15m和20m,它们的中误差分别为±3mm和±4mm,求该长方形面积及其中误差。

18.在斜坡上量得:斜距L=247.50m,中误差m L=±0.5cm;倾斜角a=10°34′,中误差m a=±3′;求水平距离D及中误差m D。

20.在图中,测得△ABC的角度∠A±m A及边长B±m B与C±m C,求三角形面积的中误差。

22.为什么在测量计算中,总是以多次观测Array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未知量的最或然值?观测值的中误差和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有什么关系?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可以通过哪两个途径?23.用水准仪对A、B两点高差(以米为单位)进行10次观测的结果如下:+1.249;+1.253;+1.250;+1.248;+1.252;+1.247;+1.251;+1.250;+1.249;+1.251。

求算术平均值、观测值的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24.已知在角度观测中一测回中误差为±4″,欲使测角精度提高一倍,问应观测几个测回?28.三角高程测量求高差h=D·tanα,已知:D=118.093m ,α=57°28′32″,m D=±0.007mm,mα=±40″,试求高差h及其中误差m h各为多少?29. 量得一圆的半径R=31.3 mm,其中误差为±0.3 mm,求其圆面积及其中误差。

30.已知用某经纬仪测角时,一测回角值的中误差为±20″,若需角值精度达到±10″,至少应测几个测回取平均值,精度才能满足要求?31.对某直线丈量了6次,观测结果为:246.535m、246.548m、246.520m、246.529m、246.550m、246.537m,试计算其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及相对误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