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实用殡葬礼仪及哀祭文书简介篇一:现代殡葬礼仪现代殡仪(一)现代殡葬礼仪仍然是隆重、严肃的。
亲人去世时,亲属们会受到打击和孤独,这时候礼仪会起到抚慰作用,并可以帮助处理好必要的人际关系。
(二)告别1.殡葬的礼仪都是从死者死亡开始的。
在死者弥留之际,最要紧的是通知其不在身边的直系亲属,向死者诀别。
2.发讣告讣告也叫讣文,是人死后报丧的凶信。
讣告应该在向遗体告别前尽早发出,以便逝者亲友做好赴丧准备,如准备花圈、挽联等。
我国现代讣告形式有三种:一般式、公告式、新闻报道式。
公告式隆重、庄严,往往由高级机关团体作出决定发出。
简便式的讣告常作为一则消息在传播媒体上公布,旨在晓谕社会。
民间常用一般式讣告,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标题写“讣告”二字,或冠以逝者名字“xxx讣告”,字体应大于正文。
宜用楷、隶书体。
正文写明逝者姓名、身份、民族、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
正文接着写简介逝者生平。
主要写其生前重要事迹、具有代表性的经历。
正文最后写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署明发讣告的个人、团体名称及发讣告的时间。
写讣告时应注意下面两点:按传统习惯,写讣告只能用黄、白两种纸。
一般情况,长辈之丧用白色纸,幼辈之丧用黄色纸。
讣告的语言要求简明、严肃、郑重,以体现对死者的哀悼。
3.亲朋好友表示哀悼和慰问。
同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如花圈、花篮、挽联等。
(三)追悼会追悼会不失为一种慰问死者亲属、寄托人们对死者哀思的好仪俗。
1.组织安排追悼会事项布置礼厅。
礼厅是举行追悼会的场所。
礼厅的布置应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并充满人情味。
礼厅的布置有一定的讲究:正后方墙壁上悬挂较大的横幅,书写“xx同志追悼会”;礼厅左右两侧垂直悬挂大幅的挽联,两联位置应上下对齐;横幅下方摆置长桌,桌中间摆放逝者的遗像,遗像选用黑边镜框,可用黑纱或小白花或鲜花装饰;亲朋好友送的挽幛挂在礼厅左右两侧墙壁上,礼厅两侧有悬挂挽联、挽幛的挂具,使用很方便;遗体安放在长桌正前方;安放遗体的灵床四周用鲜花围起,使遗体安卧于鲜花丛中,讲究些的还为遗体铺花,即在灵床四周铺满鲜花,多的可铺数百朵;另有鲜花围屏,就是先搭建围屏,围屏大小应与礼厅相配,在上面缀满鲜花,也可拼出图案或“奠”字等;配偶及子女送的花圈、花篮放在灵床的正前方,亲朋好友送的花圈和花篮在灵床的两边排开,花圈多时注意留下走路的通道。
确定追悼会司仪。
在追悼会上,司仪是串起整个仪式的主要人物,相当于节目主持人。
从追悼会开始到结束的每一项程序都是由司仪来宣布进行的,因此确定司仪的人选很重要。
司仪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见过大的场面,不紧张,不怯场,讲话得体,仪表端庄,常常由死者生前的单位委派。
家属中如无合适的人选,殡仪馆可委派专门的司仪主持追悼会,他们经验丰富,善解人意,能够成为家属的帮手。
2.追悼会的一般程序A.司仪宣布xxx同志(先生、小姐、女士)的追悼会现在开始,介绍参加的单位领导,生前好友,因故不能参加追悼会而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哀悼的情况说明等。
(视具体情况而定)b.全体默哀3分钟(奏哀乐)。
c.单位(或直系亲属)致悼词。
D.家属致答谢辞(直系亲属致悼词,不用作答谢辞)。
e.向遗像三鞠躬。
F.向遗体告别(奏哀乐)。
篇二: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
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
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其大意为,远古时人死之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于是就把尸体放在野地里,然后盖上树枝,既不挖坟墓,也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丧葬礼仪更是无从谈起。
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在宗教迷信的影响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一改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就演变为死后对亲人尸体进行埋葬的习俗,当时的人们一般采用土葬的形式。
据历史记载,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相对于先民们把死者置于野外而言,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当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古代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大事,所以殡葬礼仪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人类开始鬼魂崇拜后,葬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首先,为了讨好鬼魂并使之早日升天等,尸体就不能再简单地一埋了事了,而是要想方设法使之不受损伤、长期保存。
最初是用麻一类的东西将尸体裹起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发明了瓮棺、木棺、石棺等,不仅如此,棺材外面还要用木椁框起来,所谓“棺椁数重,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如唐代的《通典》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从文献上,埋葬行为是从“弃尸”到“野葬”,然后才出现掘坑而葬,这样坟墓便出现了。
通常埋棺之处(坑)日墓,也叫茔;墓地范围以内的区域日“兆域”。
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起土丘,日坟,或冢。
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
自坟出现以后,两字遂不分,民间统称“坟墓”。
中国古代历来有在墓区植树的习俗,尤多植松、柏以及敬杉等树,取先人如松柏长青之意。
故后世常以“松柏”喻指墓地,并常于挽联中写某人“松柏长青”之类。
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
在丧礼中,头一项就是“招魂”,即招魂复魄。
“哭丧”,在阶级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葬礼也越来越隆重。
棺椁愈来愈讲究,随葬品的种类和数目都在不断增多,坟墓的建造规模也越来越宏大。
比如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中的史前墓葬,一般都没有专门建筑墓室,此外当时用棺者也是十分少见的,这可能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的限制,通常只是挖一个坑将尸体和随葬品埋下葬礼也就结束了。
但是发展到了商周时期,殡葬礼仪与早期就大不相同了。
据记载,商代人们不但用棺,而且用椁,周代的人们还在棺外四周用羽毛装饰棺盖,使棺看起更加漂亮。
到了秦代,厚葬、重葬的风气更加浓重,如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东西、南北各长约8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更是举世无双。
这种厚葬之风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不衰。
早初的“殡”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停柩的意思,如《礼记》中,“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其二就是葬的意思,如《苟子》中的“三月之殡”;其三就是藏的(:实用殡葬礼仪及哀祭文书简介)意思,如《礼记》:“国子高日: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的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第二节殡葬礼仪演变中国殡葬礼仪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据文献记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掘墓地时,发现成年人尸骨的附近一般都有赤铁矿粉末。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专家的考察论证,最后得到如下结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普遍认为红色象征着鲜血,血乃生命之源,此外血也是灵魂的寄托之所。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先民们在尸体上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用以表示给死者以新血液,给他们以新生命,或者更直接地认为他们没有死,只是长眠而已。
这样来看,在尸体上撒些红色的粉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葬仪之一。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宗教思想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就殡葬方面而言也有了诸多的变化,如山东腾县墓葬中已出现了木椁,胶县龙山文化遗址中又有玉琀等,所有这些都在一步一步推动殡葬礼仪的发展。
夏商时期,我国的殡葬礼仪已经向着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了。
众所周知,周代是一个十分崇尚礼仪的时代。
在周代,殡葬是作为社会中一项文化礼仪的象征而存在的。
周人认为,上古之先民因为穴居野处而殡葬过于简单,如孟子日:“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先民们将死者弃之原野,草草了事。
时过境迁,周代的殡葬礼仪文化要比前人文明丰富多了。
据记载,当时殡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如三日大殓、棺椁制度、冥器制度等都已经出现了。
古代殡葬礼仪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完善了,其大体程序如下:当时人死后,首先要举行“复礼”,其内容为死者亲属在特定的时间方位站好,然后面向着北方为死者招魂。
行复礼时,亲属要不断呼唤死者。
这里对于死者的称呼也有着一定的习俗,如果死者为男子只要直呼其名即可,对于女子要称其字,这是因为古代妇女不以名行于世。
古代的复礼虽然是受鬼魂观念影响的表现,但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亲属不认为死者已死,想通过招魂这样的方式,希望死者能够复苏。
其次是举办丧事,这是在死者复而不醒的情况下才进行的。
办丧事首先就要哭,在丧事中哭其实也是一种礼节,即它是亲人对于死者的哀痛悼念。
在古代殡葬中哭要合乎制度,更要合乎礼仪。
亲属们的具体哭法是由个人同死者的关系疏密以及哀痛程度决定的,如孝男孝女就要像孩童一样失声痛苦,兄弟则声泪俱下地哭,而且常常是又哭又跳。
再次,就是为死者举行淋浴礼。
沐浴时,一般由死者家庭脱去死者的衣服,用勺子从盆中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再用细葛制成的稀巾洗擦,至此沐浴礼毕。
然后,举行“敛”的仪式。
那么什么是“敛”呢?敛在古代又作“殓”,也就是给淋浴后的尸体穿衣下棺的礼仪。
在古代“敛”这一礼节还有小敛和大敛之分。
小敛指给尸体裹上衣裳,地位越高贵,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殓则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体装棺材。
小敛大殓又统称为“入殓”。
人殓时要往死者的口中放些米,这也叫做“饭”。
也可放些玉、壁、珠、贝壳等物,这叫做“含”。
具体放些什么东西,一般以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区别。
最后,就是殡葬了。
殡葬分两个步骤完成,先“殡”后“葬”。
一般情况下死者入殓以后并不立即安葬,往往要停柩jiu4待葬一段时间,这就叫做“殡”。
停殡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由占卜来决定,此外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某些特殊情况之下,停殡的时间会长达一两年。
停殡在达到一定期限后,就要“出殡”了。
简单来说,出殡就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送葬。
送葬的礼仪一般是白色执绋。
白衣指送葬者白色丧服,执绋即送葬的亲友们牵着栓灵车的绳子。
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
到了后世,出殡是在送殡着的行列两旁横拉两根带子,用以表示执绋。
春秋战国的这些殡葬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风俗习惯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在大体遵循春秋战国时期殡葬制定的前提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葬前之礼。
这一阶段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殓、哭丧、停尸等内容;二是葬礼,包括告别祭典、送葬、下棺三个环节;三是葬后服丧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