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五项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方案嘉积镇中心学校抓好五项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抓好五项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方案二、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兴,国家兴!教育强,地方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任何一个学校永远追求的主旋律。
基础学力是现代国家每一个国民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指标。
在现实与未来间的实现过程中,我们学校的教学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求索实现未来的路子。
我们中心学校是市政府所在地,全市人民都关心着我们的教学。
我们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琼海人民的形象。
我们嘉积镇中心学校有36所完小,除了5所城区学校外,其余30所学校均分布在各个乡村,其中6所是“庥雀”形学校。
抓农村教学质量均衡提高是个大难题。
从琼海市2005,2006年小学生毕业检测总成绩看,2005年平均分110.66,,居全市第六名,及格率50%居全市第五名;2006年平均分10657,居全市第四名,及格率43%,居全市第五名。
毕业班总成绩虽然稳中有升,但是要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永立于不败之地,狠抓普遍提高,均衡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不偏小学2006年小学生毕业检测成绩居全市倒数第一的沉痛教训,无不给我们敲起警钟,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领导在抓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全面发展,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农村学校分散、规模小,教育资源不能集中使用,是制约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瓶颈。
由于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手少,加上生活条件差,校本教研基本不能正常开展,上公开课、评公开课,搞不起来。
骨干弱少,带头人也缺乏,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上去缓慢。
农村教师的素质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在教师中有些教师为了图批改方便,少时间只布置一些简单化的作业。
作文则引导学生抄袭作文选上的范文。
有图形的作业怕麻烦,就不布置作业。
问起原因,美其名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由于学生做作业量少,巩固知识的机会少,势必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的有些教师对课改后的备课也觉得多余,认为市场上的教案多得极,买本回来或复印本教案。
名臼,专家的教案错不了。
克隆教案,不用心解读教材,专心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写出实用教案。
结果上课时漏落了许多知识点,甚至还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知识。
这样下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再者,有些教师对阶段性单元检测也不够重视,有些教完了一个单元没有考,甚至教了几个单元只发试卷给学生练习。
有些甚至没有考,让试卷睡在教师的柜里。
有些虽然考了,但没有做试卷分析。
这些问题反映在我们的教师身上。
不由人们的自问:教学质量的提高靠什么?靠教师,因为教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传播者,只有对教学常规管理研究,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的素质,经常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案、上课、作业批改、单元检测、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等工作的完成情况。
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才有希望。
因此,我们要唱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旋律,就必须提出“抓好五项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有人说管理是一种服务,有人说管理是一种制度,也有人说管理是一种效益。
我们说有梦想的人是美丽的,有追求的学校才是充满着生机的,倘若要走进充满生机的学校,就必须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用教学的规章制度来确保学校每个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序地进展,实现用教学规章制度管人的目的。
让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1、建立现代学校。
用先进教育思想引领办学实践的学习型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的民主管理学校,是建有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优质资源学校。
2、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
以知识、能力、人格为脉络三位一体的质量。
3、是追求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质量。
4、以入学率、报考率、平均分、低分率、及格率、综合指数为达成指标的教学质量。
五、实验过程(一)建立机构。
成立以镇中心学校为核心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镇中心学校全运樊校长亲自领导,镇一小常务校长孙振远校长、镇中心学校督导导员林绍雄为组长,镇中心学校语文、数学教研员、镇一小语文、数学科组长各小学校长为领导成员。
(二)调查研究。
实验前课题小组先将中心学校所属各小学所两年期末统考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以及元旦、六一举行的小学生优秀生学科竞赛的成绩,进行教学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剖析一些学校的领导、教师的教学情况,再通过调研,提出整改方向。
提高实验效果。
(三)舆论引导。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强化教学质量改进意识。
构建以课程理念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改革为扶手,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的教学研究。
使教师在教学常规管理之下;把“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中得到最大发展,促进课题研究实验的顺利开展。
(四)制定措施,针对本镇中心学校教学质量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措施。
1、加强各学校领导者的教学质量意识教育,使他们懂得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办学的生命。
围绕以“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艺术求知名”的办学理念,强化管理,带头学习,深入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教学研究,要求学校领导要像贝多芬说的:“卓越的人有一大优点: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去提高本单位的管质量。
每所学校要与中心学校立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军令状。
好的学校要更上一层楼,中等的学校的迎头赶上,差点的学校要在两三年里改变落后面貌。
2、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成长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很为关键。
首先加强师德教育,使他们乐于发扬奉献精神。
同时加强制度管理,学校应对教师的施教情况即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生、学绩考核和完成“五个一”(备一节优质的教案,上一节优质的课,写一节优质的课后反思,写一篇优质的教学论文,说一节优质的评课)、出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每学期都将这些综合评价存入教师成长记录袋,同时作为评选先进,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对于不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年度考核应评为不称职。
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要做到一年站稳课堂,两年站好讲台,三年拿出实绩来。
3、培养学生强烈的学生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生学习的好坏是教学质量的热冷温度表。
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抓好两头带中间,特别对于“学困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
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在考试时,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做好较容易的题目,让他们尝到甜头,使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
学校要把“学困生”的帮教落实到人,建立学生转化跟踪档案,开展一带一,一帮一对红的活动。
不让每个学生落队,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铺基石。
4、利用镇一小的优质教学资源做中心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基地。
坚持每一个学期都为各兄弟学校举行一次开放周教学活动。
用镇一小的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周边学校。
5、每学期都坚持从城镇的学校中抽出一些教学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
这样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我镇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6、抓好网络教研,各小学要抓好网络教研,利用成长博客,创建开放,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加强校际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指导专家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促进我镇教研工作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和提高。
以镇一小、尚智小学的网络教研为基础,每学期分别在这两所学校举行二至三次的网络教研辅导课,以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7、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把“反思”与“问题”联系起来,把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作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积极反思实践和行为跟进。
镇中心学校教学调研小组,每学期都必须根据期末统考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元旦、六一优秀生学生竞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学校的存在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下到对应的学校进行教学调研。
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检查教师的教案,上课、学生作业批改,单元检测,听课评课记录等教学情况,并召开学生座谈,了解“因惑”原因,帮助教师积极反思,提出整改意见,每学期各学校也应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产生的“困惑”进行子课题研究,从而做到人人参与教研教改,人人都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反思。
8、加强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做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管理到人,质量到人,人人心中都有个谱。
(1)备课。
决不上不备之课,要做到超周备课要求:①教师如何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以课时写教案,确定好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备好切合本学生实际的教案。
②根据教材内容如何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需要的教具。
③备课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留有自主拓展的空间。
④备课时要明确课型,对生字生词课,讲授课、习作课、检查课、练习课、实践课、复习总结课,综合课等课型的研究。
⑤开展集体备课,为同学科教师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2)上课①任课教师要按学校编定课程表准时上、下课。
课程由教导处在开学前编定,更改课程表要经过教导的同意。
②教师每上一堂课如何对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研究。
③对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或突出某一些方面的教学理念的研究A、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实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C、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D、要加强双基教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