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质量小故事

企业质量小故事

企业质量小故事【篇一:企业质量小故事】一个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

”,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 ,男孩便挂了电话,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说:“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启示】这个故事反映的iso的第一个思想,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不断地探询顾客的评价,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然后扬长避短,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牢牢的抓住顾客。

这也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第6条:“持续改进”思想的实际运用的一个例子。

我们每个员工是否也可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做一些持续改进呢?所有的员工都可以做到让顾客满意。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这样是可以得到忠诚度极高的顾客。

对于我们每个员工来说,只有时刻关注我们的“顾客(服务对象)”我们的工作质量才可以不断改进。

这也是沟通的问题, 一个人想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真的好难。

这个故事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呢?做质量的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的,只是延续出现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的模式,如果能主动查找问题并解决问题那才是完美的质量管理模式。

这也就显示出了一个质量管理者的精髓所在。

一切都属于那些天天做好准备的人。

不要光想着天上能下钞票雨,那是不可能的,凡事靠脑子去想,用双手去做,把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提前预防,把不良的缺憾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们要始终坚信“风险是可以防范的,缺陷是可以预防的”!2、降落伞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

在当时,降落伞的安全度不够完美,即使经过厂商努力的改善,使得降落伞制造商生产的降落伞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应该说这个良品率即使现在许多企业也很难达到。

但是美国空军却对此公司说 no, 他们要求所交降落伞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于是降落伞制造商的总经理便专程去飞行大队商讨此事,看是否能够降低这个水准?因为厂商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没有什么必要再改。

当然美国空军一口回绝,因为品质没有折扣。

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品质的方法。

那就是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行中的机身跳下。

这个方法实施后,不良率立刻变成零。

【启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任何产品,只要存在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都意味着失败。

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差不多”的心态,对于领导或是客户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会觉得对方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对待产品质量应该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换位成消费者,如果买回的酵母做的馒头里吃出一根头发,什么滋味?也许我们会认为10万(或10亿)袋酵母里才有一袋里有一根头发无需大惊小怪。

但是对我们来说是十万分之一,对于吃到头发的消费者来说就是100%。

试想,如果什么事情只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年15,000个婴儿出生时会被抱错;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

看了这些数据,我们肯定都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在工作中作到100%。

因为我们是生产者,同时我们也是消费者。

3、老木匠造房子的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

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次料,出的是粗活,所以手工非常粗糙,工艺做得更是马虎。

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

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启示】不可否认,老木匠曾经是一个优秀的人才,给公司创造过很多财富,但最后时刻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忘了职责,后果自负。

作为一名员工,责任在先,时时刻刻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做到善始善终。

这才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当然自己也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提高质量,总是有方法。

品质没有折扣。

我们的生活也像建房子,如果是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

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劣质“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4、电话亭的故事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

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样做。

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都像是看到厕所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

有一段时间,“女亭”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移动。

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不晓得德国人何以“呆”到这份上。

面对大学生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启示】德国人的刻板可以让我们开心地一连笑上3天,而他们看似有理的解释,也足以让某些一贯无视规则的“国产大能人”笑掉大牙。

但是在开心之余,嘲笑之余,我们漠视规则已经多久了?我们总是聪明地认为,那些甘愿被规则约束的人不仅是“死心眼”,简直是“缺心眼”。

规则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套住呢?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落后人家好多年。

5、小和尚撞钟的故事有一个小和尚在寺院担任撞钟之职。

按照寺院的规定,他每天必须在早上和黄昏各撞钟一次。

如此半年下来,小和尚感觉撞钟的工作极其简单,倍感无聊。

后来,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一天寺院住持忽然宣布要将他调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

小和尚觉得奇怪,就问住持:“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住持告诉他:“你的钟撞得很响,但钟声空泛、疲软,因为你心中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

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唤醒沉迷众生。

因此,钟声不仅要宏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一个人心中无钟,既是无佛;如果不虔诚,怎能担当撞钟之职?”小和尚听后,面有愧色,此后潜心修炼,终成一代名僧。

【启示】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结果,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

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

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

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

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

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既然有了工作标准就应该很好的去执行它,不要打折扣,不要等到领导认为你不能胜任工作才后悔!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的培训都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员工知道该怎么做,就必须定好标准,作好培训!领导------请重视制度和培训,这样才能培养员工,您才不需要这么忙。

员工------请遵守制度,这样才能胜任工作,你才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

6、扁鹊论医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吃惊地问∶“你的名气最大,为何长兄医术最高呢?”扁鹊惭愧地说∶“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觉得他水平一般,但在医学专家看来他水平最高。

【启示】以上的“病”可以理解为“质量事故”。

能将质量事故在“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消除,才是“善之善者也”。

预防质量事故,要从“小病”做起。

也就是要防患于未然。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对于成功处理已发质量事故的人要进行奖励,同时,更要对预防质量事故的人和行为进行奖励。

质量管理如同医生看病,治标不能忘固本。

许多企业悬挂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标语,而现实中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质量管理误区。

造成“重结果轻过程” 现象是因为:结果控制者因为改正了管理错误,得到员工和领导的认可;而默默无闻的过程控制者不容易引起员工和领导的重视。

最终导致管理者对表面文章乐此不疲,而对预防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敬而远之。

如何提高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执行力呢?首先,从上到下应当有很强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

其次,每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标准。

再次,用业绩考核改变公司不利局面。

第四,客户和员工是最好的质量改善者。

7、袋鼠与笼子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

所以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结果第二天又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了,所以再次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个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

”袋鼠说∶“如果他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启示】这是一个典型的本末倒置的例子。

他们不是去消除根源——“关门”,而是去加高“笼子。

”在作质量问题调查的时候,如果不找到问题的根源,那么,永远无法消除这些质量问题。

同时,还将造成企业成本的升高——“加高笼子”。

所以,作为质量人,我们要经常问自己,“我们的袋鼠笼子关好了吗?”8、提醒自我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墙边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

”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

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

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过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

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启示】提醒别人容易,提醒自己有时更难。

快要倒的墙,它始终是要倒的,不要存任何侥幸的心理。

做质量工作也是一样。

要时时警惕质量管理中风险,不仅时时提醒别人,也要时时警示自己。

相关主题